教育论文:古诗整合教学路径初探—以统编教材小学二年级下册为例.docx
《教育论文:古诗整合教学路径初探—以统编教材小学二年级下册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古诗整合教学路径初探—以统编教材小学二年级下册为例.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教育论文:古诗整合教学路径初探以统编教材小学二年级下册为例摘要:语文教学承载着弘扬文化、传承文化的重要功能。古诗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厚的意蕴、真挚的情感传诵至今,因此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笔者从传承文化的视角出发,尝试对古诗进行单元整合教学,意图改变目前古诗教学孤立化和浅层次化的现状,使古诗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本文以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古诗教学为例,从整合教学设计、构建教学模式、统筹规划诵读三个方面浅谈自己的做法和收获。关键词:古诗教学诵读文化传承古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国人的精神价值和追求。部编版语文教材与以往使用的语文教材相比,增加
2、了古诗教学篇目,凸显了“传承文化”这一主题。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古诗学习,依托古诗教学实现“传承文化”这一目的。纵观小学古诗课堂教学,教师们采用传统的单篇教学方式,读读背背、理解诗意就结束了,更有甚者,将低年级的古诗课教成了识字课。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古诗作为文化载体这一重要特性,导致古诗教学孤立化和浅层次化,也使古诗课失去了应有的活力。那么,怎样教才能让古诗彰显出文化魅力呢?一、梳理文化元素,整合教学设计吕叔湘教授说过,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少慢差费”,究其原因,是单篇逐字逐句式教学方式和
3、条分缕析式讲解浪费了课堂上大量的时间。要改变这一现状,改变这种单篇讲解式的课堂教学,可以采取大单元整合教学设计的方法,加强对比阅读,再依据古诗中的文化元素进行补充和丰富,加深对文化的理解。依据文化元素,笔者对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古诗进行整理,梳理如下:第1课的村居咏柳、第15课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园地一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园地六的悯农(一)(春种一粒粟)、园地八的舟夜书所见。古诗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分别为喜爱春天、热爱自然、顽强品质、同情弱者等。通过梳理发现,在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下册所选的古诗中,诗人主要是借“四时之景”来抒发情感的。于是,笔者首先尝试将本册的古诗进行整合教
4、学设计,以“四时之景”为主题组成一个大单元集中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如下:任务一,寻找生活中的“四时之景”。L走进大自然(公园、农田),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春天的景色之美。2 .结合过去的生活经验,体会夏、秋、冬三个季节的美丽景色。任务二,寻找古诗里的“四时之景二L走进古诗村居咏柳绝句草,从诗句中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感悟草的顽强品质,教学村居绝句时体会其中的动静之美;3 .结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体会荷花在炎炎夏日尽情绽放时的形态和色彩之美;4 .走进秋天,结合生活中农民的丰收之乐,感受悯农中农民之疾苦,同情农民,体会现代生活的幸福;4,学习舟夜书所见,感受作者细微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认识到美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论文 古诗 整合 教学 路径 初探 统编 教材 小学 年级 下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