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创伤性凝血病的诊疗进展2023.docx
《儿童创伤性凝血病的诊疗进展20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创伤性凝血病的诊疗进展2023.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儿童创伤性凝血病的诊疗进展2023摘要创伤是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机体灌注不足、组织细胞损伤、凝血酶生成异常、纤维蛋白原与纤溶异常是发生创伤性凝血病CnC)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常规凝血试验及血栓弹力图有助于诊断TIC,且血栓弹力图可指导临床输血治疗,优化的终末器官灌注和充足的氧供是TIC的复苏目标。积极正确的院前治疗、损伤控制性复苏策略、合理的输血及抗纤溶治疗有益于提高TIC患儿的预后。创伤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在JIM人群中,创伤所导致的死亡和残疾高于其他所有原因的总和口-2;引起严重创伤患者6h内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是创伤性凝血病(traumainducedcoagulopathy,TI
2、C)相关的不可控制的大出血3-6。美国每年有10002000例儿童在受伤后因治疗延误或不足而发生可预防的创伤性死亡7,其中部分患儿发生了未被识别的失血性休克,其失血性休克主要原因是没有及时控制出血和恰当的失血后复苏治疗。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儿童的30d病死率为36%50%,而成人仅为25%8-90TIC是严重创伤引起的机体凝血及纤溶系统失衡,以出血与出血量骤增、血栓形成风险增高为特点,涉及组织损伤、出凝血功能紊乱等诸多病理生理变化10-11。早期识别其危险因素,并采取积极的综合处理措施是成功救治TIC的关键,并可最终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1TlC的发病机制TIC是严重创伤后不恰当的止血治疗和炎
3、症反应的结果,是从出血到血栓形成的特殊病理过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口2。患者的自身状况(如基础疾病、药物使用等)、针对失血所采取的复苏治疗及其继发的血液稀释等情况可能使TIC病理过程变得更加复杂,且加重其严重性。随着新型细胞凝血理论的提出、粘弹性凝血检测技术的进步等,TIC的发病机制也逐步被揭示。1.1失血性休克失血性休克是TIC的主要驱动因素,其病理生理核,(在于血容量减少导致微循环氧供不足,最终发生以代谢性酸中毒为启始的一系列病变。已有研究证实酸中毒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延缓纤维蛋白聚合和血凝块的强化;降低凝血因子(V、IX因子)的活性和血小板的聚集13;增加纤维蛋白原的消耗;减少血小板数量和
4、凝血酶生成,降低其最大凝块强度。局部组织灌注不足、血管活性药物(如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的使用,以及凝血酶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等可引发活化蛋白C的活性增强、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水平降低,加重TIC的纤溶病变U-15o1.2组织与细胞损伤1.2.1组织性损伤严重创伤所致的组织损伤通过组织因子激活损伤部位的凝血系统,形成凝血的病理变化,触发TIC,并具有早期促曲氐凝、后期加重高凝的特征Il部分病例可因特定器官(如脑组织)的严重创伤而导致TICo新近的研究发现,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molecularpatterns,DAMPS)通过抗原呈递、共刺激分子表达等形式,激活炎
5、症通路,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而炎症与凝血间的交互作用造成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如DAMPs可以导致血小板反应低下16-17。此外,相关的临床研究提示,组织损伤导致多种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的产生,细胞外囊泡具有强烈的促纤溶作用,甚至可能引发创伤后凝血因子的耗竭18-19。1.2.2细胞性损伤基于细胞研究的止血模型展示了受体、胞膜脂质及细胞表面的其他结构在调节、定位凝血反应过程中的变化,确定了特定细胞类型在凝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旦细胞介导的凝血过程受损,可导致整个凝血反应失控,血小板和内皮细胞是两个关键的参与者1。1.2.2.1血小板功能障碍血小板黏附在损伤部位,提供促凝反应所需的附着面,并控制促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儿童 创伤 凝血 诊疗 进展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