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1.ppt
《感染性心内膜炎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1.ppt(3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n定义: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直接感染心脏内膜面伴赘生物形成的一种炎症。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n 按病原体、起病缓急、病情凶险程度及预后不同,分为急性与亚急性两型。l中毒症状明显;l病程进展迅速,数天至数周引起瓣膜破坏;l感染迁移多见;l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l中毒症状轻;l病程数周至数月;l感染迁移少见;l以草绿色链球菌多见,其次为肠球菌。n1 1、基础疾病:、基础疾病:毒力强、侵袭性和黏附性高的细菌大量进入血液,可侵犯无基础心脏病的心内膜,引起AIE,主动脉瓣、二尖瓣受累较常见。大多数 发生于伴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引起SIE。*据统计据统计IE患者中,患者中,80%左右有风心病,左右有风心病
2、,815%有有先心病,先心病,210%无器质性心脏疾病。无器质性心脏疾病。n2 2、致病微生物:、致病微生物: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分别占自体瓣膜心内膜炎病原微生物的65%和25%。急性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亚急性者草绿色链球菌最常见 n3、侵入途径:、侵入途径:按微生物入侵途径分 自体瓣膜心内膜炎(NVE)静脉药瘾心内膜炎 人工瓣膜心内膜炎(PVE)高速射流冲击心或大血管内膜处可致局部损伤 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沉积,形成微血栓(这为细菌的粘着创造了条件)反复的暂时性的菌血症使病原体聚积成团,粘附在血栓上,形成感染灶 常因致病力强的细菌引起,以常因致病力强的细菌引起,以金黄色葡金黄色葡萄球菌萄球菌、
3、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变形杆菌和大肠杆菌为多见。这些细菌毒力较变形杆菌和大肠杆菌为多见。这些细菌毒力较强,强,起病急,病情重,起病急,病情重,常继发于其他部位的感常继发于其他部位的感染,为全身感染的一部分,如脑膜炎、肺炎、染,为全身感染的一部分,如脑膜炎、肺炎、血栓性静脉炎等,有时伴有其他器官的转移性血栓性静脉炎等,有时伴有其他器官的转移性化脓病灶。化脓病灶。通常发生于正常心脏。通常发生于正常心脏。多发生于多发生于风湿性心瓣膜病,及某些先天性风湿性心瓣膜病,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脏病等器质性心脏病器质性心脏病。个别亦有发生于原无。个别亦有发生于原无
4、心脏病的基础上,本病心脏病的基础上,本病病原多为草绿色链球菌,病原多为草绿色链球菌,其次为白色葡萄球菌、产硷杆菌和肠球菌等。其次为白色葡萄球菌、产硷杆菌和肠球菌等。少数为霉菌感染,其中以念珠菌为多。少数为霉菌感染,其中以念珠菌为多。感染途径:感染途径:草绿色链球菌感染常与口腔手草绿色链球菌感染常与口腔手术有关,肠球菌常发生于泌尿道手术或流产分术有关,肠球菌常发生于泌尿道手术或流产分娩后,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霉菌感染娩后,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霉菌感染常发生于心内手术后。常发生于心内手术后。口腔局部手术、流产、分娩或泌尿道手术,心脏手口腔局部手术、流产、分娩或泌尿道手术,心脏手术或呼吸
5、道感染,细菌均可进入血流,由于机体防御机术或呼吸道感染,细菌均可进入血流,由于机体防御机制,多不产生危害。制,多不产生危害。但当细菌附着在已有病损的心瓣膜或心内膜时,则但当细菌附着在已有病损的心瓣膜或心内膜时,则局部有血小板,纤维蛋白的沉积,包绕细菌,形成赘生局部有血小板,纤维蛋白的沉积,包绕细菌,形成赘生物,吞噬细胞对细菌难以发挥吞噬作用,当赘生物破裂、物,吞噬细胞对细菌难以发挥吞噬作用,当赘生物破裂、脱落、细菌多次释放入血流,形成反复慢性菌血症过脱落、细菌多次释放入血流,形成反复慢性菌血症过程。导致栓塞。激活免疫系统,引起关节炎、肾小程。导致栓塞。激活免疫系统,引起关节炎、肾小球肾炎、心包
6、炎、微血管炎、脾大等。球肾炎、心包炎、微血管炎、脾大等。l赘生物形成导致瓣叶破损,穿孔或腱索断裂 l栓塞 l迁徙性病灶 l免疫系统激活 赘生物特点赘生物特点(Features of vegetation)n大小不等大小不等,单个或多个单个或多个,息息肉状肉状/菜花状菜花状,污秽污秽,灰黄灰黄色色,干燥质脆干燥质脆,易脱落易脱落 n赘生物由纤维蛋白,血小赘生物由纤维蛋白,血小板及白细胞聚集而成,赘板及白细胞聚集而成,赘生物可造成瓣叶破坏、穿生物可造成瓣叶破坏、穿孔、腱索断裂以及心内脓孔、腱索断裂以及心内脓肿。肿。基本病理变化有病损的心瓣膜或基本病理变化有病损的心瓣膜或心内膜上有赘生物形成。心内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感染性 心内膜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