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心城区停车场和路边停车位管理、收费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中心城区停车场和路边停车位管理、收费的调研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关于中心城区停车场和路边停车位管理、收费的调研报告随着老旧小区的拆迁改造,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市道路的修建延伸,在改变市容市貌的同时,也极大的改善了我市的交通状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机动车辆随之增加,大大增加了城市道路交通承载力,为此,办事处组织人员就中心城区办事处停车场停车位管理、收费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目前停车现状办事处位于中心城区,机动车泊车管理混乱严重制约中心城区管理,影响城市形象,造成了群众出行诸多不便。(一)停车难。一方面有限的停车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机动车停车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中心城区管理进一步规范,过去道路两旁、门店周围不再规划临时停车位,车辆无
2、处可停。(二)乱停车。一方面在道路及两侧便道上汽车随意停放,甚至在禁止停车的路口、路中央经常有车停放;另一方面不文明、不规范停车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一车跨线停车,浪费有限停车资源,人为造成停车难。(三)乱收费。通过调研了解到,目前中心城区停车收费没有统一标准,存在收费随意现象。收费没有统一标准。二、存在问题的原因(一)老旧小区中停车资源不足,设施陈旧,配套设施落后,路边停车严重,且停车管理无序,停车资源有限,乱停乱放和抢车位现象时有发生。比如老旧小区原本建设空间十分狭窄,老旧小区改造后也无法对小区空地进行扩展,小区居民私家车就只能停放在申城大道上。而大道上商户较多,都想把私家车停放在离自己店铺比
3、较近的位置,居民与商户停车需求大。(二)为解决停车难问题,近年来因创文创卫、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要求相关部门在中心城区各路段、小区门外等地施划了大量停车位,有效缓解了车辆停放的压力,但是停车位施划不合理现象也在一些地段发生,并且阻碍、影响了道路畅通。还有一些老旧小区改造后,为解决周围停车难题,在不宽阔次干道两边施划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线,也仅够机动车、非机动车双向行驶,导致双向行驶机动车会车时,行驶不畅,道路拥堵。(三)大部分停车场收费管理不规范,相关部门对收费项目监管措施不到位,物业公司资质水平不一,停车收费不统一。XX停车场收费标准为凭购物小票俩小时免费,超过俩小时,每小时收费两块,全天
4、最高收费是25;XX地下停车场按每小时3元收费,由物业管理、收费;XX停车场前半小时内免费,超出半小时在4小时内收费10元,8小时内20元,全天最高收费40元,超过24小时累计叠加,相邻的停车场不同的管理、收费标准。(四)居民出行文明意识弱,停车付费观念未形成。随着居民生活条件逐渐改善,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私家车,但居民文明出行的意识仍然较为薄弱。一方面,居民绿色出行意愿不强。从便利性来说,私家车为居民提供了更加舒适便利的出行选择,因此有条件的居民更加倾向选择小汽车出行。另一方面,部分机动车驾驶员文明出行意识不强。一些驾驶员缺乏文明停车的意识和习惯,同时为了免于缴纳停车费,选择将车随意停放在路
5、边,方便了自己却影响他人通行,甚至阻碍交通、引发事故。还有一部分驾驶人不规范停车,一辆汽车占据两个停车位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意见建议(一)相关职能部门每年开展一次物业服务收费专项检查,加强对物业公司收费标准、服务内容监督,严肃查处物业公司违规自立名目收费,擅自提高停车收费标准等违法行为,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二)相关职能部门通过核发配置停车充值卡(类似公交卡)等方式缓解市区中心和老城区停车难、行车难问题;或建立云平台停车收费系统,按时段和停车时长计算收费额度(每日早8:OO一晚19:00,收费标准首停半小时内免费,每延长半小时收费1元;晚19:00一次日早8:00,收费标准5元/次。),采用
6、云端追缴欠费方式,防止停车后恶意欠费或无意欠费,随意占用车位现象。同时加入智慧停车模块,结合手机定位系统,车主能一键查询附近空闲停车位情况,提高停车资源利用效率,引导驾驶人“短停快走”,避免长时间占用道路停车位,畅通城市静态秩序。(三)开放居民区地下闲置的停车位。每个居民区在楼盘开发时已经设计配置了足够停车位,但是有些车位车库售价较高,居民望而却步,只能将爱车停放在马路上,占用了路面车位。需要政府制定或限制开发商车位售价及租用价格,使之能够合理设定在广大居民能够接受的价位。建议政府鼓励开放居民区闲置车位,特别是市区拥堵的主要区域。(四)建设公共停车场。由城市规划部门按照城市布局,合理规划建设公
7、共立体停车场,让机动车能够有序停放、有地停放。由城市管理部门对开放式停车场通过招投标办法进行市场化运营,实现管营分离。(五)建议通过制作公民道德文明停车公益广告,培育文明车主,增进车主之间友谊和认同感。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让更多的人认可绿色出行,缓解车辆拥堵、交通不畅现象。(六)做好后续延伸,倡导绿色文明出行。在市区做好智慧化停车管理的同时,鼓励更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场在夜间和节假日向市民免费开放,启动接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资源,争取尽快将全市公共停车资源全部接入管理。此外,在停车位紧张,但夜间停车需求大的学校、商业街、购物广场、居民住宅小区等周边路段,在保证夜间车辆通行顺畅、消防通道和
8、急救通道通畅的前提下,可设置限时泊位,实行“夜间停车、日间驶离”的停车措施,满足市民停车需求。(七)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加强宣传,在社会上倡导低碳文明生活方式,使有车一族养成在城区少开车、多走路的习惯,在用车时增强文明行车、规范停车的意识,方便自己也方便他人出行。同时,加强社会安全意识和文明公德意识教育,打造安全有序、和谐文明的交通环境。加大公共停车场区位的宣传和推广,引导市民树立“有管理、有收费”的消费理念,培养停车入库的习惯。通过“新车上牌”“车辆年审”等节点发放市区公共停车场的区位图,增加宣传面。公安交警和综合执法部门在处理违停时,附一份周边公共停车场的区位图,附,便于市民通过
9、纸质或电子版区位图,获知周边停车场区位,宣传公共停车场资源。包含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优势、问题与对策以XX市XX区为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涉农区域的必然趋势。本文以XX市XX区文化与旅游产业基本现状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通过调研找出问题症结,进而提出推动XX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一、优势及现状通达的交通区位。XX位于京、津两大直辖市的中心点,是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核心区和桥头堡。有京津塘
10、、京沪、津保等6条高速公路和京山、京九、津蓟等铁路穿境而过,已建成全域“九横九纵”路网体系。周边100公里范围内有北京、XX两个直辖市和XX省部分城市;500公里范围内有包括济南、石家庄等省会城市在内的11座百万级人口以上的城市,区位和交通资源优势显著。深厚的文化资源。XX是XX地区见于文献记载的最早建置县,距今2100多年历史。历史上,XX因地缘优势和运河漕运而富庶兴盛,区内古城、古镇、古村、古寺、古漕运码头等历史遗迹星罗棋布,南北漕运、商贸、武术、书法、饮食、民俗、宗教、农耕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文资源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富庶繁荣的发展历史以及京杭大运河带来的南北文化交融,共同积淀和造就了X
11、X浓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XX多姿多彩、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色。悠久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的漕运文化,繁华盛世的商贸文化,多彩丰富的民俗文化,独具魅力的书画文化,以及后来的红色文化,为促进XX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升级奠定了基础。丰富的旅游资源。XX旅游资源丰富,永定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4A级南湖自然生态景区、万亩津北森林公园及大黄堡湿地等多个自然保护区与李大人庄特色农旅村落、天民田园农业科技示范园、漫森活农场等诸多农旅特色产业园区相互串联,形成了以“民俗旅游、休闲采摘、生态观光、旅游康养”为主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体系。全区休闲农业聚集村落31个、农家乐98家、休闲农庄15个、休闲家园46个,年
12、接待达550万人次,休闲农业年经营收入达14亿元。同时以佛罗伦萨小镇、创意米兰、VI汽车世界高端消费和车文化体验为主题的“新商圈”发展迅速,平均每年吸引游客达700万人次左右,年销售收入达到40亿元以上。二、问题与不足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XX文化资源深厚,2021年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164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可移动文物藏品2余件。但是2022年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包括曲艺、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49项都没有形成旅游产业,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相对不足。旅游产业缺少文化元素。文化是旅游的核心,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是
13、没有生命力的。XX旅游资源较丰富,但未形成品牌效应以及整体化赏游体系,在建设旅游项目时并未结合本土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缺少文化元素。例如,大运河2米以内共有农业园区18处,其中包括种植类农业园3处、养殖类农业园4处、观光类农业园11处,另有综合公园7处、景点8处,都没有形成带有文化元素的旅游项目。旅游产业的链条相对较短。旅游产业包括食、住、行、游、娱、购多样化体验,但是目前XX旅游产业的链条相对较短,产品比较单一,很多旅游产品是层次较为低端的资源性产品。比如,佛罗伦萨小镇以休闲购物为主,农业生态园以休闲采摘为主,南湖景区以观光、娱乐为主,单一的形式难以留住游客进行二次消费。旅游产品缺乏创意和体验
14、性。在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体验的新时代,传统观光型的旅游已经不再是游客的首选目标,体验式旅游才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这就需要旅游产品实现创新。而XX旅游产品相对低端,且存在同质化问题。比如,农业休闲观光游都以采摘观光为主,缺乏独特的创意和体验性,千篇一律。三、对策及建议加强政府主导,构建文化和旅游产业联动机制。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度融合,是一种脱离传统发展思路的全新的发展模式。因此,政府应该重视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抽调相应的人力物力,建立一套完善的产业发展管理系统,结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特性,构建多元的发展机制,在多个方面对二者的融合起到协
15、调促进作用。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文旅融合精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打造知名文化旅游品牌,实施品牌引领战略。要把相关的旅游文化资源整合起来,打造旅游文化的精品。一是发挥新商圈的龙头带动作用,推动打造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以商圈为龙头,探索联动机制,用休闲商务场所带动乡村休闲游景区景点。二是利用大运河丰富的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现有乡村旅游资源,打造大运河文化生态旅游精品项目。加大文旅产品开发力度,创新融合产品类型。文化赋予旅游以灵魂,缺乏独特的文化标识,旅游将失去特色。要深挖历史文化内涵,加大文旅融合产品开发力度,对民俗文化进行产品开发,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景点,实施“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策略,提高自身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在大运河沿线建设非遗创意工坊,通过非遗展演、体验、创意产品等形式,推进非遗资源产业化发展,同时也让游客体验到大运河历史文化的魅力。加大宣传力度,创新营销模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加强文化旅游产业的宣传力度和推广力度,拓宽营销渠道。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平台宣传XX历史文化,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项目和文化活动,发挥“新商圈”、南湖景区人流带动作用,举办大型节庆活动、精品体育赛事、汽车赛事等,让更多的人了解XX、来到XX、畅游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