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堂山石窟大佛洞 第九窟介绍.docx
《响堂山石窟大佛洞 第九窟介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响堂山石窟大佛洞 第九窟介绍.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响堂山石窟大佛洞第九窟介绍一、北响堂山石窟及第九窟大佛洞介绍响堂山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境内,分南响堂山、北响堂山两处。两山相距约15公里,均属太行山支脉,南响堂山原名凌山,北响堂山原名鼓山。东魏、北齐时期,皇家贵族分别在山上建凿了南北两座寺院,初名为渣山石窟寺和鼓山石窟寺。明代以后统称为响堂寺,近代则习称为响堂山石窟。响堂山石窟现存大小石窟三十余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佛像5000余尊,其中北响堂山石窟(鼓山石窟)现有编号窟龛22座,南响堂山石窟G釜山石窟)现有编号窟龛9座(处)。东魏、北齐定都于邺(今河北临漳),并于晋阳(今山西太原)为其陪都,以高欢、高澄、高洋父子三人为主的皇室贵族
2、经常往来于二都之间,而响堂山是其必经之路。据现存于北响堂常乐寺的金正隆四年(1159年)鼓山常乐寺重修三世佛殿记碑记载:“文宣(高洋)常自邺都至晋阳,往来山下于此山腹,见数百圣僧行道,遂开三石室,刻诸尊像,因建此寺”。三石室即指今北响堂山石窟的大佛洞(新编第9窟)、释迦洞(新编第4窟)、刻经洞(新编第3窟),可见响堂山石窟是由东魏、北齐皇室营建的一座皇家寺庙。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美丽,石质优良,将佛教奉为国教的北齐皇帝高洋便选择此处凿窟建寺,营造官苑,作为他来往于两都之间的避暑、游玩和礼佛之地。北响堂石窟位于和村村东的鼓山天宫峰西坡,共有洞窟9座,从左到右为大业洞、刻经洞、二佛洞、释迦洞、嘉靖洞
3、、无名洞、大佛洞和两个无名洞。第九窟(大佛洞)是响堂山石窟规模最大,开凿时间最早,装饰最为华丽的石窟。从资治通鉴的记载可以知道,(在“东魏武定五年已有石窟佛寺可供塞之”),石窟的凿刻时间在东魏武定五年(547年)。大佛洞窟内进深13.3米,宽13米,高11.4米。正面龛本尊是释迦牟尼坐像,通座高5米,造型匀称,庄重敦厚,为响堂石窟中最大的造像。其背浮雕火焰、忍冬纹七条火龙穿插其间,雕刻精巧,装饰华丽,为北齐高超艺术的代表。二、北响堂山石窟大佛洞中心柱四周的畏兽大佛洞内中心柱为三面佛龛,在佛龛间转角处共有4只神兽。左右两壁左右各11只,共26只。一进入大佛洞,正面龛内释迦牟尼坐像的左右,分别有两
4、尊神兽(平面图中编号23、24),神兽并非与释迦牟尼坐像一样处于同一朝向,而是处于正龛和左右两龛间的转角位置。平面图中编号26的相对比较完整,但面部特征依然有破损。从仅存的这一尊雕刻比较立体的神兽上,神兽的那种气势依然让笔者感到震撼。中心柱右面右边转角处的神兽的左侧,手臂粗壮结实有力的肌肉,和爪子上三根刚劲有力的爪趾,能感受到那倒勾的爪子锋利无比。中心柱右面右边转角处的神兽的左侧,脚上仅两根脚趾。三根爪趾、两根脚趾,这与同时期北齐墓葬壁画中描绘的神兽是一模一样的。三、北响堂山石窟大佛洞左壁上的神兽第九窟(大佛洞)中心柱的左右两壁上也开凿了佛像和神兽,佛像和头部和神兽大部分被盗凿,现在洞内见到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响堂山石窟大佛洞 第九窟介绍 山石 大佛 第九 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