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管理办法.docx
《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管理办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管理办法.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管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自然灾害的预防、应急救助、灾后恢复重建等活动,适用本办法。本办法所称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旱灾、暴雨洪涝、风雹、低温冷冻、雪灾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按损失程度、影响范围等,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第三条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工作遵循以下原则:以人为本,防救并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属地
2、管理,分级负责;统一领导,综合协调;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第四条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由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驻当地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公安消防有关负责人组成的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应急指挥机构。省减灾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全省自然灾害防范和救助工作,协调开展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活动。省减灾委员会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全省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工作。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承担省减灾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市、县减灾委员会及成员单位,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工作。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自然灾害防范和救助工作统
3、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防范与救助资金和相应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财政、民政、审计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款物的监督和管理。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减灾委员会应当加强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公安消防、民兵预备役部队、卫生医疗机构、专业救援队伍的作用。民政、国土资源、农业、水利、林业、气象、地震等涉灾部门应当明确灾害信息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灾害信息员。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知识的宣传活动。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防灾减灾和救灾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第八条政府鼓励、
4、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自然灾害防范、灾害救助、灾后恢复重建等活动。对在自然灾害防范和救助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灾害防范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减灾委员会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灾害风险,编制中长期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和非工程性减灾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灾情信息平台和灾害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系统。省、市和多灾易灾县的减灾委员会所属的专家委员会负责本行政区域防灾减灾救灾技术咨询、灾害信息收集、分析、汇总等,加强灾害信息管理评估工作。第十一条城乡建设规划及重大项目建设应当符合国家、省有关防灾减灾标准和要求。第十二条县、乡人民政府
5、和有关部门应当每年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自然灾害的危险源、隐患区域进行排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检查并采取防范措施,及时治理。对处于危险区域的居民应当及时组织避险转移安置。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设立应急避难场所,加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多灾易灾地区的集镇和人口集中的自然村寨应当设置应急避险点。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本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并适时组织演练。多灾易灾地区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制定综合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救灾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完善救灾物资的生产、储备、调拨、紧急调运和监管体系。市、县和多灾易灾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建设救灾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灾害 防范 救助 管理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