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环境DNA 监测技术规范编制说明.docx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环境DNA 监测技术规范编制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环境DNA 监测技术规范编制说明.docx(3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环境DNA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环境DNA监测技术规范编制组二。二三年八月项目名称: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环境DNA监测技术规范项目统一编号:20231140承担单位: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标准基本情况11.1 任务来源11.2 起草单位和主要起草人12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12.1 管理支撑12.2 必要性和意义23主要工作过程33.1 查阅国内外标准及文献43.2 前期研究成果53.3 标准技术路线64编制原则和编制依据74.1 编制原则74.2 编制依据74.3 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85主要条款的说明95.1
2、文件内容框架95.2 主要技术指标、参数、实验验证的论述115.3 方法应用276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依据和结果337与国内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348作为推荐性标准或者强制性标准的建议及其理由349实施标准的措施3510其他应说明的事项351标准基本情况1.1 任务来源2023年1月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2023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市监发(2023)4号),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环境DNA监测技术规范列入2023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项目编号:20231140o项目类别为一类,标准性质为推荐性。1.2 起草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大型底栖无脊椎动
3、物环境DNA监测技术规范行业主管部门为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主要起草单位为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要起草人:常淼、杜泽瑞、沈秀娥、孙成华、陈圆圆、刘康、任帅、晁晶迪、马秋月、贺鑫、战爱斌、熊薇、陈义永。2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2.1 管理支撑拓展水生态监测能力,支撑水生态环境管理需求工作需要。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中提出“地表水监测要逐步实现水质监测向水生态监测的系统转变,建立以流域为单元的水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在长江、辽河、海河、松花江等流域开展水生生物环境DNA监测试点。生态环
4、境部发布的内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要求在编制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物种名录时要附上凭证,包括照片、DNA序列等。2020年农业农村部发布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以空前严格的措施实施禁渔。而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损伤性(通常是致死性)的取样方式对所研究的生物群落造成了破坏,违背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初衷。现行的禁渔政策也不允许破坏性样品采集。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要求拓展水生态监测,开展水体底栖生物在水生态补偿领域的应用研究,研究水环境生态标识物监测指标,探索开展水生生物自动识别、水生态流量监测,为水生态监测指标纳入本市水生态环境区域补偿监测体系奠定基础。提升
5、水生态监测能力,探索应用环境DNA宏条形码生物多样性技术,开展水生生物的分子生物学快速鉴定技术研究,初步构建本地化水生生物DNA条形码数据库。2.2 必要性和意义现行标准和技术规范不足以支撑北京市水生态环境管理工作需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形态学鉴定监测需要借助专业设备,不利于开展大规模的现场调查。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采样需要借助专业的采泥器、踢网、D形网、索伯网、人工基质篮式采样器和十字采样器等,点位选择及采样人员的经验直接影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样品的采样和物种鉴定质量。这种损伤性(通常是致死性)的取样方式对所研究的生物群落造成了破坏,违背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初衷。此外,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和环境管
6、理需求的变化,使用形态学鉴定的方法进行水生物种多样性监测逐渐暴露出很多局限性:(1)采样要求高,监测效率低。一次采样难以全面准确的采集到合格的样品,造成样品代表性差;(2)分类鉴定过于依赖专家的经验,对研究人员的经验要求较高,鉴定与分类结果的正确性缺乏依据,质控困难;(3)在生活史早期阶段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及高度近缘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类群往往难以辨别,特定发育阶段及不同性别的样品往往难以辨别,影响鉴定结果的准确性等。传统监测方法的局限性使其难以适应目前水质监测要求的高频率、大规模、高要求的监测和管理需求。因此,亟需建立高灵敏度、高准确度、高效率、代表性更好的新型水生生物监测技术和方法。环境
7、DNA(environmentalDNA,环境DNA)是从生物生活环境中直接提取到的不同物种DNA的总和,包含动植物脱落的细胞或游离的DNAo环境DNA监测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取样品中生物物种组成,能够快速、准确、大规模地得到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信息,极大的拓展了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水生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相对于传统的野外调查监测方法,环境DNA技术具有其独特的优势:(1)采样方法简单,省时省力。相对于传统的采样方法,采集水样耗时少、成本低。(2)无损伤采样。相对于传统的捕获式采样,环境DNA技术只需要采集生物栖息地的水样,并不会危害到目标物种或者采集区域内的其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环境DNA 监测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大型 底栖无 脊椎动物 环境 DNA 监测 技术规范 编制 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