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计算书.docx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计算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计算书.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计算书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计算书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珍贵的资源。由于近代世界人口急剧膨胀,全世界耗水量在20世纪增加了6倍,加之工业化现代化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水的污染严重,地球上的水资源日益紧缺。1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相关计算1.1. 雨水用水量计算雨水收集回用工程以非传统水源-雨水收集利用,由所处区域内收集的雨水经处理后用于绿化灌溉、道路冲洗。本项目杂用水量根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2019第3.2条中对建筑杂用水定额的规定进行计算。(1)绿化浇灌用水按照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2019第3.2.3条规定,绿化浇灌用水定额可按浇洒面积
2、L03.0L/(m2d)计算。本项目中绿化浇洒定额取2L/(一d)。本项目绿化面积为1594.5m2o则每天的绿化浇灌用水量为:W尸1594.5m22L/(m2d)=3.2m7d(2)道路冲洗用水按照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2019第3.2.4条规定,道路浇洒用水定额可按浇洒面积2.03.0L/(m2d)计算。本项目中道路浇洒定额取2L/(m2d)o本项目道路面积为499.26/;则每天的道路冲洗用水量为:W2=499.26m22.0L(m2d)=1.0m7d故每天的总用水量Wo为:Wo=Wi+W2=3.2m7d+1.0m7d=4.2m7d1.2. 蓄水池容积计算本项目雨水蓄水池容
3、积需综合考虑径流总量控制率、雨水收集量、雨水用水量以及雨水间歇性的特点;则雨水收集回用系统蓄水池容量考虑3天最高日用水量。即:Wx=6Wo=3X4.2m3d=12.6m3根据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0-052-2020)D.4.3条设计要求:绿化灌溉、车库及道路冲洗、洗车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的用水量占其总用水量的比例不低于60%o即雨水收集回用系统蓄水池容量考虑3天最高日用水量实际使用量为12.6*100.00%=12.6m3o结合项目场地实际位置,故可采用有效容积为12.6f的雨水蓄水池,该蓄水池容积可满足3天绿化及道路的设计用水量。1.3. 清水池容积计算按照建筑与小区雨水
4、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16第7.L4条规定,当雨水回用系统设有清水池时,其有效容积应根据产水曲线、供水曲线确定,并应满足消毒的接触时间要求。在缺乏上述资料的情况下,可按雨水回用系统最高日设计用水量的25%35%计算。本项目中取35%。即:Wq=4.2m7d35%=1.47m3结合实际位置,故可采用有效容积为5f的清水池。1.4. 处理量计算按照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16第8.2.1条,雨水过滤及深度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当设有清水池时应符合下列规定:Q=WJT式中:Q设施处理能力(In3h);Wo回用系统的最i日用水量:T雨水处理设施的日运行时
5、间;本项目取T=3.5h,故Q=4.2/3.5=1.2m7h故设计处理量可为L2m3h2 .雨水利用系统(1)工艺流程:雨水处理工艺流程图雨水经过安全分流后,进入截污沉淀装置,该装置含有截污挂篮,拦截大型污染物,对后端设备进行保护;而后进入雨水弃流装置,通过雨水重力及浮力的作用,完成对初期雨水的抛弃;再进入雨水复合流过滤器,采用折流、逆流、旋流三重复合完成精细过滤功能;然后进入雨水收集水池前段的沉砂池,通过投加混凝剂达到沉砂目的:沉砂后的雨水进入蓄水池收集、储存;最后通过雨水终端一体式净水机,完成进一步过滤、消毒,将雨水净化后达到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储存于清水池中;最终通过变频恒压供水控制系统,
6、将雨水供至绿化灌溉、车库道路冲洗等用水点。(2)工程设计规模:参考小区日常杂用水的需水量要求和雨水收集利用的实际情况,确定本案雨水利用工程的水处理系统设计处理能力。本项目设置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根据降雨量气候资料,每月平均2至5天降雨一次。根据一次雨水收集量可供26天补水量,考虑到实际降雨频率及持续干旱时间的间隔,可满足26天左右的存储与用水量,确保技术经济的可行性。雨水收集回用系统中蓄水池的容积根据雨水收集量和雨水用水量综合考虑雨水间歇性的特点。在收集量远大于用水量时般按照能够满足3-6天雨水用水量的要求,故定12.6m3作为雨水蓄水池容积,5为清水池容积。考虑到各杂用水量的非同时使用性,本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统 水源 利用率 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