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春节民俗调查报告.docx
《地方春节民俗调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春节民俗调查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地方春节民俗调查报告地方春节民俗调查报告1随着经济社会全球化,农村经济也得到很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年青一代受到世界综合文化的影响,在思想与兴趣等方面出现“西化”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有所淡化。春节期间,我对家乡农村的春节文化习俗进行了适当的调查,分享给同学们,借此激发同学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并思考改革与创新、继承与发扬。下面向大家汇报关于春节习俗的三个方面的调查结果。一、春联走访和观察了几十户人家,认真查看和欣赏了各种对联,现将我的分析汇报给大家。1、春联的格式正门对联:贴在门堂中,纸张较宽大,字数一般4-5个大字,少数铁门有7个大字的。门旁
2、对联:贴于门两旁,一般木门旁较窄,多数是7个小字对联,也有9个小字对联。有些人家是大铁门,则是7-9个大字对联。门头横联:贴于门堂上方,多数情况下木门才有,字数讲究为偶数,字数一般是10个字,通常是由一副完整对联构成的,“四个字”:贴于门头正上方,特大字,反应主人的吉祥心意。常见为“紫气东来”、“飞熊镇第”、“耕读传家”等。“福”字:正门的最上方通常贴一个“福”字。有的正贴,也有倒贴的。倒贴寓意“福到”。柱联:贴于各种柱子上,大字对联,通常7-9个字。迎喜条:通常贴在家门口的树上,如“迎喜接福”、“四季平安”、“四方来财”等2、春联的内容正门对联的内容多半都是积极、乐观、祥和、祝福等等美好的。
3、祈愿类的,如“花开富贵,竹报平安”言志类的,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祝寿类的,如“福如东海水,寿比南山松”歌颂类的,如“国梦圆时家梦好,政风畅处世风清”写景类的,如“几行绿柳门户晓,一树红梅万户春”行业类的,如“联通千里全家福,信达万户百姓欢“励志类的,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3、春联的材质与种类(1)地方工艺的红纸人工书写:比如,我爷爷就喜欢买当地叫“凤凰特红”红纸,在白纸上涂上红色涂料,越晒越红。用碳素墨水书写对联,即使一年过去了,还是黑字黑的发亮,红纸则鲜红如新。(2)印刷版:就是在一般的红纸上印刷黑色字迹的对联,这种对联开始好看,时间长了就会很色发白。(3)烫金版:也
4、属于印刷的一种,在红纸上印刷烫金字对联,金光闪闪,很好看,但阳光晒的时间长了,字就会掉下脱落。很多年青人不太讲究,喜欢买印刷版对联,方便省事。但是年龄大一些的人喜欢买好红纸,请人到家写对联或订购手写的对联。其实,后者赋有传统文化气息,值得推崇。4、贴春联(1)时间贴春联通常时间是除夕当天的上午,贴好春联就等着吃午饭To但也有提前一天、二天贴春联的。大人们说,民间有习俗,穷人家过年就是“年关”,但只要贴上春联,债主见到了就不会上门要债了。(2)程序“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之前,通常要上一年的旧春联撕掉,把门清理干净。农村一般会先“打”好“浆糊”,然后裁好对联,做好准备。先在门上相应部位涂上浆糊,
5、然后把对联拉直,轻轻贴上去,稍微调整后,用抹布压平即可。有时候要借助椅子、凳子和梯子才行。贴对联也讲究文化,传统文化要求左边为上联,右边为下联,而上下联的判断依据是平仄声,需要了解对联知识并拼音基础好。如果家里人没有文化,你从他家的春联贴法就可以看出来。5、特殊的孝联对于家中有人去世的家庭,很多人家会贴1-3年的孝联,以示对亲人的沉痛悼念。二、烟花爆竹在传统的习俗中,春节放烟花爆竹是不可缺少的,硫磺硝烟味总是和春节的气息紧密整合在一起。人们总是以为烟花爆竹放的越响亮,来年的运气就会越好。网络查询可知:放爆竹是为驱逐一个叫“年”的吃人怪物,以确保民众平安,进而演化为一种祈福平安的民间习俗。1、燃
6、放时间(1)过小年,腊月二十三的晚上,目的是为了送灶神回娘家(天堂)。民以食为天,期盼灶神能“上天说好话,下地保平安”。(2)除夕年夜饭时。过去,年夜饭是在晚上,如今“抢过年”,不少人家上午没到十点就吃饭了。(3)除夕半夜12:OO时。“爆竹一声除旧岁”,守夜结束时,爆竹声震天,接“灶神”回家,迎接新年的到来。(4)正月初一的早晨,俗称“开门炮”。民众很讲究“开门炮”,希望一次呵成,预示新的一年中一切顺利!(5)正月初三早上“送年”。过去,表示节日完成,需要开始下地干活了。2、烟花爆竹的种类(1)礼炮型烟花:观赏性强,冲击力大,安全性要求高,燃放需要在空旷地带,当然价格也是较贵的。据说是近十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方 春节 民俗 调查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