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土中国》看乡土社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乡土中国》看乡土社会.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从乡土中国看乡土社会众所周知,中国既是一个历史古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史,可以说中国社会的基础就在乡村。而我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的地方一一中方,可以说是一个乡土社会缩影,这里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虽历经寒来暑往、岁月变迁,传统的文化底蕴和乡土风情却非但没有消亡,反而呈现出熠熠生辉的多彩景象。这正是我所热爱的乡土大地,空气中总是充满宁静,弥散着一股沁人心脾的泥土清香。然而过去年轻的我对乡土并没有特别多的深层次思考,总觉得乡土就像席慕蓉说过的“不管你看还是不看,他都在那里”,直到最近偶然读到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才突然之间带给我直达灵魂深处的触动,那些寻常人看来司
2、空见惯的乡村现象,却折射出一种力量横跨千年的历史潮流,推动中国社会发展浩浩荡荡、行稳致远,这就是乡土和乡土影响下的中国。虽然此书距离首版已经过去70多年,很多理论依据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书中的许多观点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乡土中国的作者是社会学专家费孝通先生,他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的重大变迁,是一位极具家国情怀和实事求是精神的学者,其为人治学十分令人钦佩。为了搞清楚中国社会的状况,他20多年间七下甘肃定西、30余次到江苏吴江调查,足迹踏遍祖国大地,用脚丈量着中国的土地,先后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乡土中国就是其代表作。同时,他也具有那个时代所有爱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赤诚的热爱,笔墨中
3、自然而然体现出一种内忧外患的痛苦挣扎,用他后来自己的评价就是,这些文字根本是在探讨“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大问题,同时也是在抒发着自己对于理想中的中国应该选择何种道路的思考,生动演绎了中国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崇高理想追求和强烈社会责任。书中讲述了诸多关于乡土社会的特色问题,不过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礼治秩序二书中提到的“礼”并不是我们平时所想到的礼,指的是“文质彬彬”,抑或是“文明”“慈善”,抑或是见了他人礼貌性的问候,这里所说的“礼”似乎可以算是一种制度。在礼治秩序中,礼治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不过,仅就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礼与法律无异。
4、二者的不同在于,法律要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就比如书中举例说,“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又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你可以说它们很残酷,可残酷与否与合礼与否无关。在礼治秩序中,礼治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用作者的话说,是一种“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不同于纯粹的伦理道德,尽管礼治并不服膺于外在的权力,只是让人在教化中养成习惯,但它终究是表现出一种无形的力量,必须以传统为依据,长者的判断也必须基于传统,否则
5、无法使人信服。于是这种固化的传统社会经验长期盘踞于各乡各村,使得人们对它的存在心存敬畏。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悉,不问理由便认为是理所当然。比如,如今春节走亲访友去拜年的习惯就是一种从小熟知的传统规则,大家已经把这个外在的规则转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由此可见,礼治是源于社会历史传统的,它是需要长时间才能形成的。沿着作者的思路,我们可以初步窥探作为中国乡村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时过境迁,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如今的农村社会结构、治理方式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乡村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传统力量与现代力量的博弈贯穿转型期的全过程,由此带来的基层治理压力和挑战前所未有。对此,或许我们来自基层的干部会有更深切的感受和体会,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回答好这一时代课题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伟大荣光。那么,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乡土中国这本书,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