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生产成本管理制度.docx
《工厂生产成本管理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厂生产成本管理制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工厂生产成本管理制度制度名称生产成本管理制度受控状态编号执行部门监督部门考证部门第1章总则第1条目的。为使工厂生产成本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特制定本制度。第2条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工厂生产成本的控制与管理相关事项。第3条责任。1 .工厂生产成本的分析、预算、核算等由财务部负责。2 .生产部负责控制生产的成本。第2章成本定额管理第4条制定成本定额。1 .生产管理部门应根据具体产品的工艺要求、本工厂的生产技术条件及工厂历史平均水平编制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工时消耗等定额。2 .财务部根据产品定额消耗、原材料、半成品、劳务计划价格、工资、制造费用计划等制定单位产品各个环节的成本定额。3
2、5条成本定额修改。生产管理部门根据定额的执行情况、工艺技术条件的改善定期对定额进行修订,并通知财务部门调整成本计划。4 6条制订成本计划1 .生产部应将产品与生产车间有关的各个环节的定额通告各生产车间,各生产车间根据实际情况及定额标准编制车间成本控制方案。2 .生产部根据汇总的车间成本控制方案编制生产成本控制计划并报审。第3章生产成本控制第7条生产成本控制计划的逐层分解。各主要生产部门应将批准后的生产成本控制计划进行逐层分解,分解为各个生产成本控制指标,并落实到具体的人员。第8条生产成本的控制依据。生产记录能够完整、准确、及时地反映产品生产加工情况,是生产管理人员了解生产成本控制的主要信息来源
3、,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产任务通知单。(1)生产部根据销售计划、销售部提交的客户订单,统一下达连续编号的生产任务通知单。(2)车间根据生产任务通知单安排生产。2 .领料单。(1)领料单是产品材料消耗的原始记录。车间根据生产任务通知单向仓储部领料,有消耗定额的按照定额发料,没有消耗定额的按合理需要发料,剩余物资要及时办理退库手续或结转下期继续使用。(2)车间工段应授权指定人员领料,同时填写领料单(一式三份),领料单上应注明领料时间、材料名称、数量、单价、金额,并由保管员和领料人员签字。3 .中间产品转移单。(1)中间产品转移单是产品在各道工序间流动的原始记录,是期末盘点及会计核算的依据
4、。(2)产品投产后必须填写中间产品转移单,并详细记录产品的规格、型号、数量、完工程度等基础资料。(3)产品转移过程必须由转送人员和接收人员签字,同时应及时填写产品生产台账。4 .工时记录。工时记录是登记工人或生产班组在出勤内完成产品数量、质量和生产所耗工时的原始记录,是会计核算、成本计划制订的基础资料,生产现场的管理人员应积极收集工时记录的相关资料,为准确核算、控制工时提供依据。5 .入库单。产品完工经检验合格后,应及时根据其用途办理产品入库手续,其中产成品入产成品库、半成品入中间料库或下道工序领用,同时开具产品入库单,由缴送部门和接收部门签字。6 .盘点表。(1)原材料盘点表:年末由仓储部统
5、一组织对库存材料进行盘点,并编制年度材料盘点表,对于发现的盘盈、盘亏、积压物资要查明原因及时处理。车间接到受托加工材料,应单独堆放,并单独设账保管,月末对受托加工产品要单独编制盘点表。(2)在产品盘点表。在产品盘点表是工厂在产品实地盘点的原始记录。每月末由质量管理部、生产安全部、财务部组成盘点小组对各车间在产品进行盘点,盘点应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进行。对于可以在现场计量的产品,当场计量登记;对于需要折算的产品,由检验人员根据定额折算;对于生产线上不能取出观察的产品(如正在烧结的产品),可以根据物料转移卡登记盘点数量。盘点结束后由检验部门编制在产品盘点表,报送生产、财务、检验三部门。对于发现
6、的盘盈、盘亏、积压物资要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对于生产线上结存的废品、不合格品应在盘点表上注明,受托加工在产品和材料一样应单独编制盘点表。第9条生产成本记录。生产管理部应每天收集生产记录并不定期地进行检查,确保生产记录的准确性。第10条生产成本分析与差异分析。生产管理部在每月末应根据生产记录计算分析月生产实际成本与成本定额的差异,具体处理方法如下所示。1 .月生产实际成本高于成本定额时,召开生产会议,分析查找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2 .月生产实际成本低于成本定额时,要分析查找原因,若无弄虚作假的情况并且产品符合要求,应召开会议,对相关人员给予奖励,并推广借阅成本的办法。第11条生产成本定额的改进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厂 生产成本 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