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期的保健要点及措施.docx
《新生儿期的保健要点及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生儿期的保健要点及措施.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新生儿期的保健要点及措施(一)保暖新生儿由于自身体温调节功能差,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弱,体温随外界气温的波动而波动,因此,注意保暖是非常重要的。胎儿在母亲子宫里的体温比母亲体温略高,无需自身调节体温;出生后,由于蒸发散热,体温明显下降。以后体温逐渐回升,波动在3637o居住环境温度对新生儿体温影响非常大,新生儿在适宜温度下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平衡,肛温保持在36.5。C左右,手足温暖,无寒冷损害发生;若体温降至32以下,则可能发生寒冷损伤,严重时可导致硬肿症。新生儿居室的温度宜保持在2426C湿度保持在50%60%。新生儿居室的温度与湿度应随气候温度变化而调节,保暖的方法应根据居室环境的大气候和新生
2、儿局部保暖情况而定。城市居室的保暖多采用暖气、空调等。农村多采用火墙、地炕和室内生炉子等办法。热水式采暖,温度波动较小,利用空调机来调节室内温度可保持恒温,但造价高。北方农村采用的火墙和地炕形式的采暖,室内温度较均匀。而火炉形式的采暖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和烫伤的发生,并预防火灾。新生儿局部保暖是指医疗保健机构使用的恒温箱取暖;家庭中常用的有襁褓法(俗称蜡包)、新生儿睡袋、母亲怀抱、热水袋等。襁褓法保暖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保暖方法。但不要包裹得过紧,限制新生儿手足活动,使产热减少,不利于保暖,也不利于神经系统和体格发育。总之,冬季居室温度过低可使新生儿体温过低,影响代谢和血液循环,故要强
3、调保暖。夏季居窒温度过高,衣被过厚、包裹过紧,又易引起发热,要强调散热。因此,要随着气温的高低,及时增减衣被。同时,还要保持室内卫生,空气新鲜,经常开窗通风。(二)喂养新生儿娩出后应尽早吸吮母奶,医师要指导母亲正确的哺乳方法,保证良好的乳汁分泌以满足新生儿生长所需;指导母亲按需哺乳,喂奶的时间和次数以新生儿的需要为准,昼夜不应少于8次。所谓按需哺乳是指新生儿期喂母乳可按新生儿需要随时哺乳。如新生儿哺乳后能安静入睡、大小便正常、体重增加正常,就是母乳充足的表现;如母乳不足应设法增加孩子吮吸次数,乳母要增加营养的摄入、保证良好的睡眠和保持愉快的心情;如母乳确实不足或无法进行母奶喂养的小儿,可混合喂
4、养。混合喂养比母乳喂养差,但比完全人工喂养好。若由于工作关系,则可在两次母乳喂养之间加一次人工喂养;若母乳不足,每次先喂母乳,再给予人工喂养。母乳是新生儿最理想的食物,含有所有的基本营养物质,其成分和比例对于这个年龄小儿消化和吸收最为适宜;它含有许多抗体,帮助小儿抵抗疾病;小儿从母亲处摄取无菌乳汁,安全卫生;母乳喂养还有助于建立母子间感情,对小儿健康成长起到巨大的作用。用母乳喂养的小儿较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的小儿发育得好,不易生病,即使生病,也好得快。每次喂奶前,母亲都要洗干净手,再用清洁的淡盐水湿纱布擦乳头,然后喂新生儿吃。哺乳时母亲应取半坐姿势,用上臂托住小儿头颈,用中指和示指轻夹住乳房,将
5、乳头放入新生儿嘴里,乳房不要触及小儿的鼻子,以免妨碍呼吸。每次喂奶,应先喂空一只乳房,再喂另一只乳房,吃不完的余奶要挤出,以防以后乳量减少。每次喂完奶后,应将小儿立起轻拍背部,使吞入的空气排出,防止溢奶。当产妇有化脓件乳腺炎、肝炎、活动性肺结核、严重心脏病、癌症及精神病等疾患时,都应禁止喂奶;乳腺炎治愈后可喂奶;当产妇感冒发热时,应在戴多层口罩的情况下喂奶。(三)护理1.脐带新生儿脐带剪断后残端应立即消毒,用消毒过的线进行结扎,然后用消毒的纱布和脐带布进行包扎。脐带未脱落前要保持脐部清洁,防止沾水和污染脐带布。如脐带布沾湿,要消毒并更换新的消毒纱布。脐带脱落后,根部痂皮让其白行剥离。脱落后如脐
6、窝潮湿或有浆液状分泌物,每天可用75%乙醇将脐窝擦净,再盖上新的消毒干纱布,几天即好。如脐窝已有肉芽组织形成,处理仅需用硝酸银涂抹使其干燥,但不要碰到正常皮肤。2 .衣服和尿布尿布用柔软、耐洗、易干、吸水性强的棉布制成,也可用商店出售的质量好的一次性尿布。尿布要勤洗勤换,日光下晒干。每次换尿布或大便后,用温开水清洗小儿臀部,预防尿布疹(红臀)的发生。新生儿的衣服宜选用单色、淡色、不易褪色、轻软的棉布制作;不必做领子,不用纽扣;衣服要稍宽大些,易穿易脱。干燥清洁,冬衣要能保暖。新生儿的包裹也应宽松,使新生儿手足能活动,有利于生长发育。3 .皮肤护理新生儿出生后第2天就可洗澡,这样既可清洁皮肤,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生儿 保健 要点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