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诊疗技术.docx
《眼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诊疗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眼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诊疗技术.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眼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诊疗技术糖尿病(DM)是一种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所致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常见疾病。临床上主要分为两型,I型,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IDDM);II型,也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NIDDM)o11型远较I型多见。糖尿病可引起全身许多组织、器官的广泛损害,在眼部可引起多种疾病,如视网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和眼内、外肌麻痹等,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则是其中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一、流行病学在美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工作年龄人群首位致盲性眼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也逐年增加,据统计,20世
2、纪80年代初为0.67%、90年代中期则增长为2.5%。因此DR也成为我国人群重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胰岛素依赖型的糖尿病患者,约10%起病后59年左右便可发生视网膜病变,15年后约50%的人发生,25年后有约80%90%的人出现视网膜病变。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情况与此相似,但因不少患者发病日期难以确定,病程也更难估计。一般说来,约1/4糖尿病患者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约5%有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不仅取决于代谢障碍的程度,也同时与糖尿病病程时间长短、患病年龄、遗传因素以及患者血糖控制状况等有关。一般而言,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和患者年龄的增
3、加,各种类型的DR患病率均随之提高。糖尿病病史20年以上,几乎99%的IDDM患者和60%的NID-DM都会有不同程度的DR发生;患糖尿病30年以上的患者中,约25%患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约2%7%因视网膜病变失明。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研究(DCCT)结果表明,加强血糖控制可降低视网膜病变危险性,并减缓IDDM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加强血糖控制还可减慢严重非增生型或增生型DR的进展,降低黄斑水肿的发生率。Wisconsin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WESDR)也显示降低血糖可降低IDDM和NIDDM患者的DR发生和发展。二、发病机制迄今为止,DR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年来对本病临床过程观察和研究形
4、成了如下几种学说:山梨醇通路异常激活;组织蛋白非酶糖基化;脂质过氧化和自由基损伤、生长因子合成和释放失调、血液流变学改变和微循环障碍等学说,但总的来讲,许多学者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长期的慢性高血糖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内分泌、新陈代谢等改变导致视网膜微血管系统的损害,随后引起视网膜组织一系列的病理变化。糖代谢机制紊乱是引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根本原因。由于DR早期病理改变表现为选择性的毛细血管周细胞消失,微血管瘤和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等,因而有人推测,高浓度的葡萄糖在醛糖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变为山梨醇。而山梨醇在细胞内代谢缓慢,并因其极性而难于透出细胞膜,造成细胞内渗透压升高,水分渗入细胞引起电解质失衡
5、和代谢紊乱,导致周细胞损害和消失,从而减低了毛细血管的收缩力和调节毛细血管血流量的作用。另外,长期高血糖作用下,血红蛋白中糖基化血红蛋白含量比例增高,使血红蛋白与2,3-二磷酸甘油酸结合下降,这样,一方面使红细胞携带氧量降低,另一方面糖基化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大于正常血红蛋白,使氧不易在包括视网膜在内的一些外周组织中释放,导致组织缺氧且日渐严重。视网膜的循环障碍和缺血还可能与糖尿病患者血液成分改变、黏度增高、血小板黏着和凝集异常等有关。研究发现血小板的凝集功能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有不断加强的趋势。这些异常的血小板黏着和凝聚便可能是引起毛细血管闭塞、视网膜组织缺血缺氧的重要因素之一。观
6、察还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血液黏度明显增高,容易引起血管内皮损害,形成微血栓。本病患者红细胞凝集性增加和变形能力降低,使之不能穿过管径细小的毛细血管,从而加剧视网膜组织的缺血缺氧的重要因素。近年有人认为患者体内生长激素分泌水平在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曾经有作者对一些患有糖尿病的侏儒患者进行了10年以上的随访观察,未发现他们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据认为生长激素分泌增高可抑制糖代谢,导致细胞内山梨醇积聚,增加糖尿病患者血管中糖蛋白和黏多糖的沉积并加速血管硬化,从而促进视网膜血管和微血管微血栓形成而引起视网膜病变。研究表明,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在视网膜组织缺
7、氧的情况下,产生了一种和/或多种“新生血管因子”所致。此现象本质上与体内许多新生血管性疾病相似,属于机体对缺血缺氧的一种代偿反应,临床上应用全视网膜光凝治疗,能够有效导致患者视网膜和虹膜上的新生血管消退,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说明了这种因子的作用。此外,另有一些研究则显示,糖尿病患者可具有不同的遗传学基础,在免疫遗传学的观察研究中,也发现不同类型HLA抗原与特定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类型的发生率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三、临床表现在DR初期,患者一般无明显眼部自觉症状。当病变进展,则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如视网膜新生血管或血管破裂使出血进入玻璃体,量少时患者可自觉眼前有黑影飘动;而出血量大时则因大量血液
8、积存于玻璃体腔内,视力可严重丧失,甚至仅存光感。若病变累及黄斑区,可有视野中央暗影,中心视力下降和/或视物变形等症状。另外,如黄斑区以外的视网膜血管闭塞,或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导致视网膜脱离,则引起相应部位的视野缺损等。总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过程为慢性进行性,发展速度不一,体征多样化,为了更好地反映眼底病变的状况和程度,便于临床医师在防治工作中的需要,依据临床上有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将DR的整个病变过程分为背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BDR)和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o(一)背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BDR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常见的类型,以眼底出现微血管瘤、硬性渗出、棉絮斑、视网膜水肿、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眼科 糖尿病 视网膜 病变 诊疗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