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肠套叠患者护理常规.docx
《医院肠套叠患者护理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肠套叠患者护理常规.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医院肠套叠患者护理常规肠套叠为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以410个月的婴儿最为多见,2岁以后逐渐减少。一、病因肠套叠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仅5%的病儿有明显的机械性因素,如梅克尔憩室、肠息肉、肿瘤等,多为年长儿,亦称继发性肠套叠。约95%的病儿病因不清,主要为婴幼儿,亦称原发性肠套叠。婴幼儿的回盲部系膜固定不完善,活动度大,回肠与回盲瓣的比例较年长儿大,均可能是易发因素。婴幼儿的肠蠕动容易紊乱,饮食改变和腹泻等可能是促进因素。有报道腺病毒感染引起肠套叠。二、病理肠套叠多为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腔内,套叠的肠管一般有3个筒:外层肠管为鞘部,进
2、入鞘部的肠管称为套入部,内管的顶端称为头部。一般按套入部的最近端和接受部(鞘部)的最远端肠段名分为:小肠型;回结型;回盲型:盲肠及阑尾随之套入,最常见;结肠型:很少见;复套:多为回结型,部分回肠先套入远端回肠,然后整个套叠肠管再套入结肠。肠套叠多发生于一处,偶可发生于两处以上。肠套叠时,肠管与肠系膜一并套入。由于鞘部尤其是颈部的痉挛收缩,挤压套入肠管,牵拉和压迫肠系膜,使静脉和淋巴回流受阻,套入部的肠管淤血、水肿,肠壁增厚、颜色变紫,并有血性渗液及腺体粘液分泌增加,产生典型的果酱样血便。随着肠系膜绞窄逐渐加重,静脉压及组织压力升高,影响动脉血运,最后套入的肠管缺血性坏死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若肠
3、管过度膨胀和长期严重痉挛,末梢小动脉血运障碍,亦可出现散在的灰白色缺血性坏死灶,易于穿孔和并发腹膜炎。年长儿的肠腔较为广阔,肠梗阻以不完全性者居多。三、护理评估(一)身心状态多为平素健康的婴儿,突然发病。年长儿的发病稍缓,症状不如婴儿典型。1 .腹痛突然发生剧烈的阵发性肠绞痛,哭闹不安,屈腿,两臂乱动,或以手抓按腹部,面色苍白,出汗。持续数分钟后腹痛消失,间歇10-20分钟后又反复发作。较大儿童发作的间隔时间较长。阵发性腹痛是由于肠系膜受牵拉和鞘部强烈收缩所致。2 .呕吐早期呕吐为肠系膜被牵拉所致。吐出物为奶块或食物残渣等胃内容物,次数不多。随后吐出物含胆汁,晚期可为粪样物。3 .便血为婴儿肠
4、套叠的特征。在腹痛发作后可有12次正常大便,约85%的病例在发病后612小时排出果酱样粘液血便。小肠型肠套叠和儿童肠套叠的便血率较低,出现也较晚。4 .腹部肿块早期腹部平软,无压痛。多数病例可扪及肠套叠的肿块,小肠结肠型肠套叠沿结肠框分布,常位于右上腹部或脐上,呈腊肠样,表面光滑,中度硬,略有弹性,稍可移动。以后随套叠的进展,肿块可循结肠移至左腹部。晚期病例发生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出现腹胀、腹水、腹肌紧张及压痛,不易扪及肿块,有时腹部扪诊及直肠指诊双合检查可触及肿块。5 .全身情况早期病儿一般状况尚好,体温正常,但有面色苍白、食欲不振或拒乳。随着病程延长,病情渐重,精神萎靡或嗜睡、阵发性哭闹等腹
5、痛症状反而不明显。发病二、三天后的晚期病儿,由于肠坏死或伴腹膜炎,全身情况恶化,常有严重脱水和高热、昏迷及休克等中毒症状。(二)辅助检查X线检查,作空气或镜灌肠X线检查。四、治疗原则(一)非手术疗法适用于病程在48小时以内的原发性回结型和结肠型肠套叠,一般状况较好,无明显腹胀及腹膜刺激症状者。方法简便、经济,效果良好,复位率达95%以上。绝大多数均一次治愈。包括空气灌肠和镜灌肠复位两种方法。(二)手术治疗空气或镜灌肠失败或发生肠穿孔、肠套叠超过48-72小时,或虽然时间不长而病情严重、疑有肠坏死者,以及小肠型肠套叠均需手术治疗五、护理诊断1 .疼痛与肠系膜受牵拉和鞘部强烈收缩有关。2 .体液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院 肠套叠 患者 护理 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