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心脏黏液瘤患者护理常规.docx
《医院心脏黏液瘤患者护理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心脏黏液瘤患者护理常规.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医院心脏黏液瘤患者护理常规【概述】心脏黏液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脏原发性肿瘤,多属良性,恶性者少见。黏液瘤可发生于所有心脏的心内膜面,95%发生于心房,约75%位于左心房,20%位于右心房,左、右心室各占2.5%。左心房黏液肿瘤常发生于卵圆窝附近,临床上常因瘤体堵塞二尖瓣口,导致二尖瓣口狭窄或关闭不全,黏液瘤可发生于任一年龄,但最常见于中年,以女性多见。黏液瘤虽为良性,但如切除不彻底可复发,微瘤栓可发生远处种植再发;瘤组织脱落可引起回流栓塞;瘤体活动严重阻塞瓣孔可发生昏厥,甚至突然死亡。黏液瘤多为单发,也有多发及家族性的病例。可分为单纯或散发的黏液瘤和复杂黏液瘤两类。前者占绝大多数,多为单发,多
2、见于典型部位(即左心房内房间隔与卵圆窝相应的部位),后者包括黏液瘤综合征、家族性黏液瘤、多中心发生的黏液瘤,家族性黏液瘤患者也较年轻,肿瘤更易累及右侧或双侧心腔,且易复发。单发的黏液瘤女性多见,而家族性黏液瘤可见于男女两性。对家族性黏液瘤的研究提示,它呈不同表现型的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或X连锁的显性遗传。有人发现家族性黏液瘤患者的细胞中染色体均存在异常,而非家族性散发性黏液瘤患者中仅20%有此改变。由于肿瘤大小不一,多有蒂与心房或心室壁相连,外形多样,外观富有光泽,呈半透明胶脓状。切面呈实质性,问有斑片状出血区及充满凝血块的小囊腔。显微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呈星芒状、梭形、圆形或不规则形,散在或呈闭
3、索状分布于大量黏液样基质中,胞核多为单核也可呈多核瘤巨细胞。黏液肉瘤瘤细胞形态不一,胞核大,染色深,可见核分裂,瘤细胞可浸润至小血管内形成瘤栓。【临床表现】本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大小、性质及蒂的有无和长短。瘤体大蒂长者易致房室瓣的狭窄或关闭不全,发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常见于血流梗阻、栓塞以及全身症状3个方面。偶尔发现无症状的患者,肿瘤往往较小。1.血液回流障碍症状心悸、气短、端坐呼吸、晕厥、心脏杂音(舒张期或收缩期、双期)随体位改变而变化。左心房黏液瘤如梗阻肺静脉或二尖瓣口可产生酷似二尖瓣病变的肺淤血症状;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咯血丝痰,重者可有颈静脉怒张,肝大及下肢
4、水肿。右房黏液瘤如梗阻腔静脉、三尖瓣口可出现与心包积液相似的症状;颈静脉怒张,肝大及水肿。本病的梗阻症状有随体位变动而发作的特点,如有与体位相关的发作性眩晕及呼吸困难,肿瘤突然堵塞房室瓣口引起心搏量显著降低,可发生突然昏厥或心脏骤停。2 .栓塞栓塞的发生率约40%。左心黏液瘤较多,故体循环栓塞多见。右心黏液瘤可致肺动脉栓塞,肺动脉栓塞可发生休克、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左心黏液瘤较常栓塞于脑、肢体、脾、肾、视网膜、冠脉等处。脑栓塞最常见,约占栓塞者的50%,可出现偏瘫、昏迷、失语等症状。黏液瘤发生感染时具有更大栓塞危险,有报道栓塞率高达80%3 .全身症状许多患者有全身表现如:乏力、发热、
5、体重减轻、皮肤红斑、关节痛、肌痛、贫血、红细胞沉降率加速、白细胞增多、血浆C反应蛋白及球蛋白水平增高、Raynauds现象等。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机体对肿瘤本身及肿瘤组织的变性和多系统栓塞的免疫反应有关。肿瘤切除后上述全身症状可消失。4 ,并发症表现(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脏黏液瘤瘤体疏松、脆弱,一旦瘤体组织或形成的栓子脱落后随血流进入脑血管可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局灶性症状和体征,大多数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最多在24h内完全恢复,可阻塞心腔血流,引起不同程度的脑缺血症状如头晕、晕厥甚至癫痫发作。(2)心力衰竭:心脏黏液瘤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心力衰竭,20%的左房黏液瘤、30%的右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院 心脏 黏液 患者 护理 常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