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ppt
《瘢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瘢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ppt(5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瘢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目录一、瘢痕的定义二、瘢痕的形成过程三、瘢痕的组织学分类四、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鉴别五、病理性瘢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六、两种重要的病理性瘢痕研究方法七、病理性瘢痕的研究模型八、治疗九、展望十、我的科学问题一、瘢痕的定义 皮肤损伤愈合过程中,胶原合成代谢机能失去正常的约束控制,持续处于亢进状态,以致胶原纤维过度增生的结果,又称为结缔组织增生症,在中医上称为蟹足肿或巨痕症,它表现为隆出正常皮肤,形状不一,色红质硬的良性肿块。二、瘢痕的形成过程 瘢痕的形成过程也即是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以下以皮肤手术切口为例,叙述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1.急性炎症期:数小时内便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充血
2、、浆液渗出及白细胞游出。2.伤口收缩:23日后边缘的整层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中心移动,伤口迅速缩小,14天左右停止。伤口收缩是由伤口边缘新生的肌成纤维细胞的牵拉作用引起,与胶原无关。二、瘢痕的形成过程(续)3.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大约从第3天开始从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肉芽组织填平伤口。毛细血管大约以每日延长0.10.6mm的速度增长。第56天起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随着胶原纤维越来越多,出现瘢痕形成过程,大约在伤后一个月瘢痕完全形成。4.表皮及其他组织再生:创伤发生24小时内,伤口边缘的基底细胞即开始增生,覆盖在肉芽组织表面,当这些细胞相遇时,则停止迁移,并增生、分化成为鳞状上皮。健康的肉芽组
3、织对表皮再生十分重要,它可以提供上皮再生所需的营养及生长因子。三、瘢痕的组织学分类表浅性瘢痕:发生于表皮或真皮表层的瘢痕,局部平坦,一般无功能障碍。增生性瘢痕:发生于真皮深层的瘢痕,是突出于皮肤表面但局限于原有损伤范围的瘢痕。萎缩性瘢痕:发生于皮肤全层与皮下的瘢痕。具有很大的收缩性,可牵拉临近的组织、器官,造成严重的功能障碍。瘢痕疙瘩:大部分瘢痕疙瘩通常发生在局部损伤1年后,一般表现为高出周围正常皮肤的、超出原损伤部位的持续性生长的肿块,扪之较硬,弹性差,局部痒或痛。四、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鉴别两者统称为病理性瘢痕相同点:基本病理形式均以胶原纤维在真皮大量沉积为 组织特征不同点:过去:增生病
4、变局限于病损增生性瘢痕 增生病变超出病损区瘢痕疙瘩 现在:两者除了“量”的区别,还有“质”的区别 瘢痕疙瘩可以归入皮肤良性肿瘤的范畴四、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鉴别(续)增生性瘢痕:是因成纤维细胞增殖、生长失控,胶原过 度沉积导致真皮纤维化,增生往往持续数月或数年以 后,才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相关基因(9个):转化生长因子-1(TGF1)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TAT3)转录因子Sp1肿瘤蛋白p53肿瘤蛋白p63(TP63)白介素-6 受体(IL6R)白介素-6(IL6)血管源生长因子(VEGFA)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E族(SERPINE1)四、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鉴别(续)瘢痕疙瘩:皮肤损
5、伤后引发的以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和细胞外基质的异常积聚为特征的皮肤胶原性疾病。有好发部位,多见于有色人种,不发生退行性变化和单纯手术后极易复发等特点,因此有良性真皮肿瘤之称。相关基因(5个):TP53TGF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血管紧张素受体2 型(AGTR2)血管紧张素受体1 型(AGTR1)四、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鉴别(续)五、病理性瘢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1.遗传学2.细胞3.细胞凋亡与凋亡相关基因4.细胞外基质5.细胞因子6.细胞连接及信号传导7.蛋白质组学8.细胞骨架基因相关蛋白9.血管因素10.免疫11.激素、热休克蛋白、微量元素12.物理环境(力学或机械因素)(一)遗传1.人
6、种:有色人种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白种人,其中黑色人种的发病率最高,故认为黑色素细胞激素异常可能与瘢痕的发生有关。2.遗传因素:瘢痕体质患者具有一定的家庭遗传倾向及家族聚集性,单卵双生的患者瘢痕疙瘩的发病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伴外显不完全,表现度存在差异,并具有延迟显性特征。(二)细胞 1.肥大细胞(mast cell,MC):在正常皮肤中,肥大细胞主要位于真皮乳头层的血管周围,病理性瘢痕中MC 主要分布于胶原纤维束之间及血管周围,数量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多,且MC 相关的活性递质较正常皮肤亦显著增多。主要通过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和细胞因子发
7、挥作用,能促进FB增生和胶原合成,MC脱颗粒可释放肝素和ECM合成的细胞因子。(二)细胞2.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是创面愈合、瘢痕形成、增生和挛缩的功能性细胞,其增殖、活化和分化的异常可以导致病理性瘢痕的形成。皮肤病理性瘢痕的成纤维细胞比正常皮肤的成纤维细胞产生更高水平的胶原等细胞外基质。很多学者研究发现:成纤维细胞有不同的表现型,从而构成了成纤维细胞的异质性。由于成纤维细胞有不同的类型,从而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愈合方式: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或正常的组织等。(二)细胞 2.成纤维细胞:病理性瘢痕中FB的ECM存在着明显的合成增加和降解不足。病理性瘢痕中FB的胶原酶活性剂mRNA水平均明
8、显降低。正常皮肤FB一旦相互接触后则停止增殖,进入抑制状态,即接触性抑制及密度抑制;而增生性瘢痕中部分FB 与瘢痕疙瘩中的FB 接触后细胞仍能继续增殖。提示增生性瘢痕中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FB 细胞亚型,一种存在持续性抑制及密度抑制,另一种为失接触性抑制及密度抑制,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决定了增生性瘢痕的转归。(二)细胞 3.角质形成细胞: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与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相互作用,在调整组织内环境稳定与修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有瘢痕疙瘩的角质形成细胞存在时,成纤维细胞表达更多的TGF-1、2受体,型胶原纤维、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胰岛素源生长因子、TGF-的活性因KD角质形成细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瘢痕 国内外 研究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