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hesive经典讲解.docx
《Cohesive经典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ohesive经典讲解.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复合材料模型建模与分析1Cohesive单元建模方法1.1 几何模型使用内聚力模型(cohesivezone)模拟裂纹的产生和扩展,需要在预计产生裂纹的区域加入cohesive层。建立cohesive层的方法主要有:方法一、建立完整的结构(如图1(a)所示),然后在上面切割出一个薄层来模拟cohesive单元,用这种方法建立的cohesive单元与其他单元公用节点,并以此传递力和位移。方法二、分别建立cohesive层和其他结构部件的实体模型,通过tie”绑定约束,使得cohesive单元两侧的单元位移和应力协调,如图1(b)所示。(a)cohesive单元与其他单元公用节点(b)独立的网格通
2、过tie绑定图1.建模方法上述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来模拟复合材料的分层失效,第一种方法划分网格比较复杂;第二种方法赋材料属性简单,划分网格也方便,但是装配及tie”很繁琐;因此在实际建模中我们应根据实际结构选取较简单的方法。1.2 材料属性应用cohesive单元模拟复合材料失效,包括两种模型:一种是基于traction-separation描述;另一种是基于连续体描述。其中基于traction-separation描述的方法应用更加广泛。而在基于traction-separation描述的方法中,最常用的本构模型为图2所示的双线性本构模型。它给出了材料达到强度极限前的线弹性段和材料达到强度极限后
3、的刚度线性降!氐软化阶段。注意图中纵坐标为应力,而横坐标为位移,因此线弹性段的斜率代表的实际是cohesive单元的刚度。曲线下的面积即为材料断裂时的能量释放率。因此在定义CoheSiVe的力学性能时,实际就是要确定上述本构模型的具体形状:包括刚度、极限强度、以及临界断裂能量释放率,或者最终失效时单元的位移。常用的定义方法是给定上述参数中的前三项,也就确定了cohesive的本构模型。Cohesive单元可理解为一种准二维单元,可以将它看作被一个厚度隔开的两个面,这两个面分别和其他实体单元连接。CoheSiVe单元只考虑面外的力,包括法向的正应力以及XZ,YZ两个方向的剪应力。下文对CoheS
4、iVe单元的参数进行阐述,并介绍参数的选择方法。图2.双线性本构模型1.2.1cohesive单元的刚度基于traction-separation模型的界面单元的刚度可以通过一个简单杆的变形公式来(1)*AE其中L为杆长,E为弹性刚度,A为初始截面积,P为载荷。公式(1)又可以写成(2)其中s=p/a为名义应力,=物为材料的刚度。为了更好的理解K,我们把K=石/L写成:这里我们用U来代替1,其中L可以理解为建模厚度,即建模时cohesiveinterface的几何厚度;为实际厚度,即cohesiveinterface的真实厚度,这个厚度在cohesivesection中定义。石人可以理解为几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Cohesive 经典 讲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