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后感.docx
《传习录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习录读后感.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传习录读后感传习录读后感1与佛教的超越轮回、道家的长生久视相比,早期的儒家在超世精神上缺少足够的吸引力。儒家在早期更多关注现世的人际关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推己及人,克己修身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相信不少人都有一个错觉,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便如日中天,从此走上人生巅峰。然而事实是自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土开始,直到北宋理学兴起前,实际上是佛老盛行、儒家衰微的一个时期。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很大的冲击,以至于这期间发生三武一宗灭佛。面对这种情况,首先扛起捍卫道统大旗的是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一篇原道写得着实精彩,但应对手段低劣了些,直接将佛教归为异端,
2、说无非就打,正谓是快刀斩乱麻。继任者是北宋五子,源于对易经的重新诠释,并将原来闲散的富有超世精神的言论重新整合,通过重塑儒家,让其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应对手段的确高明不少,通过借鉴学习佛老的优点,同时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在超世精神上不落下风,兼具入世精神,所以更具吸引力。只是走到南宋这里,新儒家在路线上发生分野,朱熹和陆九渊分别是理学和心学的代表人物,阳明先生走的是陆九渊路线,但自身理论要完备得多。心学和理学的异同,则在大学的诠释上体现地比较明显。近期也重读了下朱熹、吕祖谦的近思录,相信大家对“存天理、灭人欲”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都耳熟能详,以至于有些心里排斥理学。但子细看心学根子上还是
3、理学,传习录中不少议题都来自这本书,因此推荐大家也读读。心学和理学,更像是看世界的不同角度,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发现居然还能这么玩。而且我相信,阳明先生是一个真正获得精神自由的人。传习录读后感2看了王阳明老师的传习录,觉得老师的话很故意义。我绝不敢说我看完传习录后彻底理解了王阳明老师的思想,但看完传习录后,我确实有了自己的感悟。王阳明老师的智慧跨越了时间的长河,真的值得细细品味。第一,修身养性。王阳明老师认为,修心就是奉献良心。一切都在心里,只要心在省里,就是良心。不欺骗良心,相信良心,自觉良心。良心在于人,永远不会消失。拒绝赋予良心的人是被物欲蒙蔽了双眼,并非说他没有良心。化干戈为玉帛是外在功
4、夫,化干戈为玉帛是积极的,就是纠正那些不正确的,让它们回到正道上来。在你自私的欲望萌芽的时候就将其扼杀,为了培养你的真诚而阻挠其发生。第二点是学东西。知道就是认识事物,再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知识的本源。如果需要破案,就要从中吸取教训。这才是真事。比如在判案的时候,你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懊恼,不能因为话语的圆滑而高兴,不能因为对方的恳求而屈从于包容。因为怕自己心里有一丁点偏差,就知道对错。把事情放在一边去学习是不相干的。第三,知行合一。知有行,知有行。知为行,知定行。读书的目的在于知,知的目的在于行。所以一定要用读书来指导做,这样知行合一才叫做“经世致用”。惟独读书没有思量,只会越来越
5、迷茫,惟独思量没有读书才会成为自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事情中体验良心。在这个时代,当人们漫无目的地四处奔波时,不妨读读0103010,去探索一些人生的真正意义。传习录读后感3问:“你看不清晰,怎么看?”老师说:这只是字面要求,不清晰。所以,还是从旧社会学起比较好。他能看得多,理解得多。只是他虽然为了学业什么都懂,但是一辈子都得不到。你必须在身心上努力学习。做不到的,一定要转向自己的心和身体,才干过。盖四书五经,然说此身心。这种身心叫道,而身心则清明,没有别的。这是为了学习心灵。”一传习录我也有同样的问题。我不识字。我看不懂怎么办?我还是照字面理解,这就把我们带到了儒学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那就
6、是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我个人把知识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正确的知识。像我们从小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公式,都是对的。然而,这些知识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没有匡助我们解决任何问题。第二类是实用的知识,即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可以匡助我们解决问题、处理人际关系的知识。我之所以看不懂,很大一部份原因是我把它当做正确的知识来读,或者按照以前的方法和套路,如果不结合自己的生活,我不会印在自己的骨子里,但我还是留在了储备中。大师说,向他学习主要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应该摒弃旧的模式,创造新的体系。如果我们在向师父学习的同时遵循旧的套路,还不如不学,这样会耽误师父的时间和我们自己的时间
7、。我们通常说的是“一本书读一百遍,但就是用心去读。不用心读,读一千遍也没用。所以无论是学习还是修行,都要从修心开始。有了心才干故意识,有了意识才干主动解决这个问题。心不在焉不仅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听,更是浪费时间。没有综合的知识,即使正确的知识对你也是无用的。传习录读后感4爱问:“昨闻先生,止至善,之教,己觉功夫实用力处,但与朱子,格物之训,思之终不能合。”这一段说的是徐爱听完王阳明的教导,觉得好像是那末回事,但回家再子细琢磨,发现与他以前学的这些朱熹的言论总是不能契合,所以他来问王阳明。这一段对我有匡助的是“子夏笃信圣人,曾经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子夏和曾经子都是孔子非常
8、有名的弟子。王阳明对这两个人首先做出了肯定。子夏是坚信孔子的观点,并笃定地去奉行实践。曾经子是听完之后先反思,然后再去实践。我现在的状态偏向于子夏的做法居多。师父说什么我都坚信不疑,然后努力在生活之中去践行师父说的这些修行方法。也反思、,但不是件件都反思。然后王阳明对徐爱引的“书之精一,论语之博约,孟子之尽心知性”进行了讲解,并对中庸说的“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学而知之,利而行之;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三种人分别说明。“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天寿不二、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我自己对照了一下,我勉强算第三种人。勉强是因为我觉得“天寿不二,这点上我没做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习 读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