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治理重污染天气的工作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除治理重污染天气的工作方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消除治理重污染天气的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大气污染防治法有关要求,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标志性工作,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大气环境问题,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制定本方案。一、基本原则坚持标本兼治。完善应对机制,精准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大力推进产业、能源、运输结构优化调整,提升工业、运输等领域清洁低碳水平,持续推进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坚持协同增效。突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聚焦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强化多污染物协同减排;统筹大气污染防治和温室气体减排,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坚持部门协作。加强帮扶指导,严格监督考核,推动大气污染治理责任落实落地。明确责任
2、分工、强化部门协作,开展联合治理,形成治污合力。二、整治目标聚焦细颗粒物(PM2.5)污染,兼顾可吸入颗粒物(PMlO)防治,围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全面提升污染治理水平,有效提高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健全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机制,推进重点行业绩效分级规范管理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到2025年,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基本消除;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取得积极成效,臭氧浓度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水平显著提高,移动源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三、推进措施(一)实施重点行业深度治理。1 .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严格环境准入,调整优化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规模
3、和结构,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实施钢铁、水泥、焦化、燃煤锅炉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现有燃气锅炉逐步开展低氮燃烧改造,继续推进中小燃油燃气锅炉提标改造,鼓励燃油锅炉实施油改气油改电二到2025年底,企业主要大气污染物达到超低排放指标限值;现有燃气锅炉全部完成低氮燃烧改造。2 .深化工业炉窑综合治理。加强污染治理工程项目建设,依法对重点行业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进实施铸造、碳素、无机化工、煤化工、化肥等行业工业炉窑综合治理,逐步完善行业尾气综合利用路径和环保治理措施。按照企业规范化治理工作要求,加快推进企业集中治理。到2025年,工业炉窑基本完成分类整治。3 .深化挥发性有机物(VOCs
4、)综合治理。深入查补短板,强化源头防控、落实全过程管理,采取分行业菜单式治理任务对照模式,巩固上一轮VOCs综合治理成效,实现精准、科学治污。加强VOCs源头控制,严格落实国家和地方产品VOCs含量限值标准,加快推进低(无)VOCs原辅材料替代。创新试行协议减排,鼓励企业开展高于现行法规标准要求的治理措施,力争出台配套补贴政策,研究编制工业涂装行业和储罐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快推进重点行业VOCS一企一策综合治理行动。持续推进挥发性有机液体储罐、装卸、敞开液面、泄漏检测与修复等关键环节排查整治。控制服务业和生活源涉挥发性有机物溶剂使用。(二)实施移动源污染防治。1 .加强机动车环保达标监管。按
5、照国家要求,城市公交车、邮政车、环卫车等车辆提前实施重型柴油车国六排放标准,并力争全面提前实施重型柴油车国6b排放标准。加大对柴油车集中使用和停放地的入户检查,重点核查随车清单、车载诊断系统(OBDX污染控制装置、排放情况等。深入实施机动车排放检验及维护(I/M)制度。到2025年,在用柴油货车监督抽测排放合格率力争达到95%o2 .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和监督检查,按计划实施非道路移动机械阶段排放标准。对生产的发动机和非道路移动机械主要系族年度抽检率达到85%,覆盖全部生产企业;结合国家提供发动机和机械系族清单,进一步加大销售发动机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系族的抽检力度。(三
6、)加强大气面源污染防治。1 .加强施工道路扬尘管控。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制度,严格落实扬尘防治六个标准化要求。在建建筑工地要安装扬尘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装置。各类长距离的市政、城市道路、水利等线性工程,合理控制土方作业范围,实施分段施工。加强建筑渣土运输管理,优化渣土车运输路线,实行密闭化运输,在车身显著位置悬挂运输路线牌。加大重要路段冲洗保洁力度,进一步提高机械化湿式清扫率。沙尘天气过后,及时组织开展清尘行动。到2025年底,城市建成区机械化清扫率稳定达到95%以上,县城建成区达到85%以上。2 .加强堆场、裸露土地扬尘控制。按照标本兼治、动态治理的原则,组织对城市公共区域、长期未开发的建设裸地,
7、以及废旧厂区、闲置空地、物流园、大型停车场等进行排查建档并实施整治。实行工业企业堆场规范化全封闭管理,加强堆场扬尘综合管控。加强城市公园绿地、绿化隔离带等建设,完善城市绿地体系。3 .深化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开展采矿区扬尘污染深度整治工作,持续深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非煤矿山扬尘综合整治监督管理,开采、破碎、装卸、运输等环节要采取地面硬化、密闭苫盖、喷雾降尘等扬尘防控措施,进一步巩固露天开采矿山深度整治成果。4 .严格其他面源污染管控。强化秸秆禁烧主体责任和网格化监管,开展秋收期间秸秆禁烧专项巡查。坚持疏堵结合,持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加强烟花爆竹燃放管理,特别是加强重要节日期间的宣传与管控,
8、严格按照确定的区域和时限落实烟花爆竹禁限放措施。严格居民楼附近餐饮服务单位审批管理。加强餐饮油烟治理检查和纠纷调解,不得在当地禁止的区域内露天烧烤。(四)推动降碳减排协同增效。1.加快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严格落实产业规划、产业政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规划环评、产能置换等相关要求,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进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淘汰行业落后产能,对污染严重、稳定达标排放无望的企业和生产线依法予以关闭。新建的化工、建材等重点涉气企业和项目原则进入开发区,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2 .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多措并举加快释放煤炭先进产能,合理提升煤炭供应能力。积极争取增加天
9、然气供应量,加快推进天然气输气管道建设。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到2025年,新能源电力装机力争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3 .提升煤炭清洁利用水平。按照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的原则,稳妥推进清洁取暖项目建设,对暂未实施清洁取暖的地区,强化民用煤质量监管,确保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要求,严厉打击劣质煤销售。依法将整体完成清洁取暖改造并稳定运行的地区划定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4 .推动传统产业集群提质增效。对钢铁、焦化、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开展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重点制定涉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明确产业集群定位、规模、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要求;制定涉气产业集群专项整治方
10、案,按照疏堵结合、分类施治的原则,开展综合整治,完善动态管理机制,严防散乱污企业反弹。(五)加强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1.健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机制。构建重污染天气应对预案体系,完善重污染天气预警、启动、响应、解除机制。按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中预警分级标准进行修订,黄色预警以预测日AQI200或日AQI150持续48小时及以上,橙色预警以日AQI200持续48小时或日AQI150持续72小时及以上,红色预警以日AQI200持续72小时且日AQI300持续24小时及以上为启动条件。健全联合会商预报机制,在发生重污染天气时增加会商预报频次,提高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时效性。预报出现重污染天气时,各地根据
11、新修订的应急预案,及时启动应急响应。依法依规适时开展重点行业错峰生产。2 .强化应急减排清单管理。按照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及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要求,规范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申报、审核、调整流程,鼓励各地开展环保绩效创A行动,通过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重点行业减污降碳、绿色发展。加强应急减排清单标准化管理,实现涉气企业全覆盖。工业源应急;解非措施应落实到具体生产线、生产环节、生产设施,做到可操作、可监测、可核查。将特殊时段禁止或限制污染物排放要求依法纳入排污许可证。3 .加强污染天气提前应对。针对工业企业、燃煤、扬尘、机动车等污染,采取积极有效防控措施,最大限度降低环境空气污染等级
12、。根据年度环境空气质量目标和7天空气质量预报情况,进行科学分析研判,在预报可能出现污染天气时,提前预防、提前介入、提级管控。三、落实要求(一)强化联防联控。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污染防治措施的要求,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推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联防联控工作,加强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工作的指导。根据需求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建重污染天气应对三级预案体系,规范重污染天气启动、响应、解除工作流程,持续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加强应急减排清单标准化管理。(二)强化考核评估。定期调度牵头任务推进情况,每年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年度工作报告。将治理消除重污染天气彳壬务落实情况纳入
13、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科学设定年度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并组织对本方案落实情况开展阶段性评估,确保应对重污染天气取得实效。(三)提升预警能力。成立环境空气质量深度分析专班,科学分析研判空气质量变化趋势,进一步深化重污染天气来源成因研究,及时评估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效果,提升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完善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平台建设,提高全区未来7-10天区域污染过程预报准确率和重污染天气预报水平。(四)强化责任追究。对涉及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存在未持证或依证排污、超标或超总量排放大气污染物、逃避监管排放大气污染物、销售不符合标准的散煤、使用有机溶剂的企业未采取措施对泄露物料收集处理、施工和运输未采取有效防尘降尘措施、擅自向社会发布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信息、拒不执行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等情形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五)强化科技支撑。全面开展03来源解析、生成机制、传输规律和减排措施效果评估的研究。建立排放清单,完善工业源VOCs组分清单,并进行动态更新,力争形成污染动态溯源的能力。划定NOx和VOCs管控分区,制定科学、可操作的分行业、分区域的控制方案,实施差异化管控措施。开展驻点跟踪研究。加快适用于中小企业的高效VOCs治理技术及相关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