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关于专业与企业产业融合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等职业学校关于专业与企业产业融合方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XXXX中等职业学校关于专业与企业产业融合方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学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深化产教学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工作,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原则,坚持以服务为宗旨,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规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行为,特制定本方案。一、组织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旨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可以有多种形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
2、模式,开展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行教导处、专业科二级管理,专业科具体实施的运行模式,教导处负责审核、检查计划的统筹和管理工作,专业科负责方案的实施。1、成立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学校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寻求能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合作单位。共同成立由政府主导、企事业单位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及家长组成。委员会全面领导、组织、实施各专业合作培养的各项工作,督促、检查教导处、专业科和企事业单位产学合作教育工作的实施完成情况,协调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2、成立专业教学
3、指导委员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是实行校企合作、产教学结合体制的重要内容。教导处要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学者任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不断扩大校外专业指导委员的队伍。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由行业主流企业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专业领域的专家及学校的专业教师组成。教导处要精心组织,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专业建设各个环节中的作用。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建设和改革等方面的顾问、咨询、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要邀请专业指导委员参与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论证工作。此外还要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合作培训、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共建校本课程、共建培养模式,引进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学生毕业实习和
4、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共同完成有具体内容的互惠互利的合作项目,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互利多赢。3、加强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产教学结合既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种教育思想。产教学结合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它主要反映了中职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因此,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应从以下两方面开展:(1)学校在专业设置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要广泛开展社会调研,了解企业、行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意见,进行专业论证时要广泛邀请校外专业指导委员参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开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的意见,同时要根据企业用人岗位的职业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
5、容,主动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要积极与企业联系,开拓毕业实习基地和学生就业接收单位,主动向企业输送对口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对口就业率和优质就业率。(2)学校还要主动与企业、政府等部门联系,开展“订单式”的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培训业务,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等为企业培训在职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设计1 .总体设计原则: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产教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关键。本着有利
6、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体现一个公共技术平台与多个专业方向;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反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本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合一,产教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必修选修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制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有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2 .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基于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结构应有五部分组成:(1)公共学习领域课程。这一学
7、习领域课程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2)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应能为各专业方向学生构筑一个基础理论较为宽广、核心技能要求明确,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提供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合性核心课程及核心技能实训模块。(3)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直接反映中职教育的职业特征,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它是具有“准订单”性质、灵活开放的课程和实训实习模块。(4)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这是为拓展学生的谋生范围提供其就业所需的岗位技能与基本专业知识,能够灵活适应市场的需求,专业拓展学
8、习领域课程设置应紧密贴合市场与企业需求,依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对应岗位(群)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素和要求,构建方向课程模块。(5)任意选修学习领域。任意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全校开设40多门,按文学、体育与艺术、国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模块设置,要求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达到2个学分。3 .注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但具备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而且具备交流、创新、创业和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还要重视学生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培养个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的思考能力。为了拓宽学生选择空间,尊重学生个
9、性发展,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给学生较大选择空间,因材施教。对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和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及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实行在全校范围内打通,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搭建合理的知识平台。4、配套的改革措施(1)制订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的课程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是规范一门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联系人才培养方案与课堂教学的中间桥梁,课程教学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因此,编制课程教学标准时,应将企业真实任务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纳入其中,把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专业课程中。对教学目标的叙写应以职业能力来描述,而不是掌握
10、知识程度的描述;教学内容的选取范围、教学组织的顺序应基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的分析;教学内容陈述的方式应以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的形式来叙写,尽可能地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去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2)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采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课程观。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本专业目标岗位的实际需要,综合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内容、职责等要求,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主导起草岗位职业标准;在分析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将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按工作过程中的行动体系选择、序化课程内容,通过理出的岗位典型工作任
11、务,并归纳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并基于真实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3)课程设置体现“三通一渗透”的原则,即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打通,各专业素质拓展领域课程按专业大类打通,第3学年各专业一律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域的课程要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渗透。(4)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突出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在教学设计中将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统一,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5、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1) .由学校组织相关人员,不定期地对校企合作企业的组织管理、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给出指导意见。通过学生评价的形式,对企业和兼职教师进行综合考评。根据学校综合考核的情况,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或教师要及时整改,确实无法达到学校要求的经双方协商后予以解除。(2) .要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将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与校企合作过程中工学结合的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由企业参与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表现、思想状况、工作与学习态度、工作能力,结合期中、期末两考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这一评价体系主要关注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体验、师生交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人在工作中的表现,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