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教研发言: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五育融合” 共三篇.docx
《“五育融合”教研发言: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五育融合” 共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育融合”教研发言: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五育融合” 共三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五育融合教研发言: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五育融合”共三篇()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五育融合高质量的教育离不开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办学理念等基础性元素,但是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育质量的高低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学校的育人方式。育人方式是“怎样培养人”,贯穿于学校各种教学活动之中,“五育融合”理念引领下的教学活动,催生着育人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追求知识转向建构关系。传统教学总是希望尽可能多地把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努力为学生夯实学科根基。随着脑科学和学习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学习首先是一种关系建构一一如果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生生关系,学生与父母之
2、间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一一学生就会有安全感,就会心无芥蒂地接纳来自老师、同学、家长的各种信息。安全感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和谐发展乃至一生都能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二是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如果学生在学习时可以自主把控学习进程,往往就会更加用心学习;如果学习活动是他人安排的,学生自己没有话语权只能被动接受,那么可能就会产生消极、敷衍的心理。三是从注重记忆转向促进联系。如何更好记忆知识一直是教学研究关注的重点,但随着新知识以指数级飞速发展,以及移动存储技术的日益便捷,知识记忆已经不再是教学的唯一重点;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将相互关联的知识纳入合适的框架之中,逐渐成为教学新的着力点。“五育融合”为教
3、师和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从结构性、整体性、系统性视角看问题提供了实践的新空间、新途径。学校常见的各种学科并非天生存在而是人为划分的,分科教学在追求教学可操作性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不同学科之间相互割裂的现象。因此,促进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教学,正是回归教育本源、回归生活本源的重要途径。四是从间接经验转向直接经验。知识只有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学生才能体会到知识的真正价值所在。当下,学生之所以感到课业负担过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的内容太过单调,间接经验的学习活动太多,直接经验的学习活动太少,两者之间也缺乏协调。“五育融合”的教学是知识性学习与实践性学习相协
4、调的教学,既要重视间接经验的学习,也要努力为学生创设理论联系实际的空间,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知识的作用、体验发现的乐趣、获得精神的滋养、实现能力的提升、锤炼完整的人格。育人方式的转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一方面要对“五育融合”理念拥有非常透彻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做好“上下连通”的衔接工作一一上接国家和学校的课程方案以及课程标准要求,下连教学评价的相关标准,在明晰上下两方面基准的情况下,思考如何将“五育”恰当融入教学活动之中,在育人方式转变上作出积极探索。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充满各种变数的活动,也是育人模式、育人方式转变最难啃的“硬骨头”,需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设置恰当的“台阶”,让教师拾级而
5、上。学校在践行“五育融合”育人方式过程中,应该着重在以下几个领域进行探索。一是在现有的学科教学中探索“五育融合”。许多教师原本仅仅关心知识的传授,看到“五育融合”的要求,直观的想法就是做“加法”,这样的思维方式是有问题的一一“五育融合”并非简单做“加法”,而是强调在现有学科教学内容中挖掘育人要素。针对一个具体的学习内容,“五育”要素不一定都在其中,可能只涉及其中的两三种,教师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为了“五育融合”而生搬硬套,甚至让教学的“味道”都改变了。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突出“融合”的特征,不要给“五育”贴标签,而是要通过学科知识的教学和训练,让学生潜移默化获得整体素养的提升。二是在学校的
6、各类特色课程、主题教育活动中落实“五育融合”O因为有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进度、教学评价等要求,学科教学的重点是在一定的教学内容中挖掘“五育”要素,通过巧妙设计将其融入学科知识的教学之中。相比之下,学校开发的各类特色课程、主题教育活动,可以在最初的设计时就将“五育融合”理念融入其中,整合各类教育资源,进行一体化的开发、组织、实施。当然,这类教学活动很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的随意性比较强,往往将教学活动变成了“全民狂欢”,这就需要在顶层设计阶段着力解决。在不大涉及学科教学的课程和活动中探索“五育融合”,可以给教师一个较为宽广的教研空间,能够让教师汲取相应的经验和智慧,再逐渐将“五
7、育融合”的理念和做法迁移到学科教学之中。三是通过构建“学校一家庭一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体系落实“五育融合”。美国教育家布鲁姆在教育文化一书中突出了文化、心灵、教育三个概念,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强调教育是社会体制,是文化的自我摸索和自我生产。布鲁姆的文化主义教育观告诉我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力量是不够的,需要着力构建“学校一家庭一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五育”就汇聚于这样的教育生态之中,通过互相融合、协同作用对学生的成长施加重要影响。(二)五育融合价值的教学实现策略“五育融合”的价值归根结底要在教学中得到落实,因而探讨“五育融合”价值在教学中的实现策略至关重要
8、。从已有的教学实践来看,“五育融合”已经从国家、地方、学校三个维度立体架构起了广泛的实践场域,但当前我国学校教育整体出现“智育”主导的“疏德”“弱体”“抑美”“缺劳”的格局,加上根深蒂固的效率主义、功利主义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教育教学机制,以至于在学生群体中出现了明显的片面发展甚至偏废的问题,这正是融合育人实践活动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挑战,总揽新时代我国“五育并举”与“融合育人”的整体部署与制度安排,以目标、内容、主体、环境等教学构成要素为基本框架,探寻“五育融合”价值的教学实现策略,促进师生从观念到行为发生转变,确保“五育融合”在教学中的有效落地。一、树立五育融通式教学基本理念“五育融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五育融合”教研发言: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五育融合” 共三篇 融合 教研 发言 教学 活动 如何 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