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诊疗.docx
《神经内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诊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内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诊疗.docx(9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神经内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诊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一般分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实质内出血、脑室出血、硬膜外或硬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穿破脑组织和蛛网膜,流入蛛网膜下腔。本节主要讨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一、病因1 .颅内动脉瘤最常见的病因(占50%80%)o其中先天性粟粒样动脉瘤约占75%,还可见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梭形动脉瘤及感染所致的真菌性动脉瘤等。2 .血管畸形约占SAH病因的10%,其中动静脉畸形(AVM)占血管畸形的80%。多见于
2、青年人,90%以上位于幕上,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分布区。3 .其他如烟雾病(占儿童SAH的20%)、颅内肿瘤、垂体卒中、血液系统疾病、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和抗凝血治疗并发症等。二、临床表现1 .头痛动脉瘤性SAH的典型表现是突发异常剧烈全头痛,头痛不能缓解或呈进行性加重。多伴发一过性意识障碍和恶心、呕吐。约1/3的动脉瘤性SAH患者发病前数日或数周有轻微头痛的表现,可持续数日不变,2周后逐渐减轻,如头痛再次加重,常提示动脉瘤再次出血。但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SAH头痛常不严重。局部头痛常可提示破裂动脉瘤的部位。2 .脑膜刺激征.患者出现颈强直、Kernig征和布鲁津斯基征等脑膜刺激征,以颈强直最多见,而老
3、年、衰弱患者或小量出血者,可无明显脑膜刺激征。脑膜刺激征常于发病后数小时出现,34周后消失。3 .眼部症状20%患者眼底可见玻璃体下片状出血,发病1小时内即可出现,是急性颅内压增高和眼静脉回流受阻所致,对诊断具有提示作用。此外,眼球活动障碍也可提示动脉瘤所在的位置。4 .精神症状约25%的患者可出现精神症状,如欣快、W妄和幻觉等,常于起病后23周内自行消失。5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脑心综合征、消化道出血、急性肺水肿和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等。三、并发症1 .再出血是SAH主要的急性并发症,指病情稳定后再次发生剧烈头痛、呕吐、痫性发作、昏迷甚至去脑强直发作,颈强直、Kernig征加重,复查脑
4、脊液为鲜红色。20%的动脉瘤患者病后1014日可发生再出血,使死亡率约增加一倍;动静脉畸形急性期再出血者较少见。2 .脑血管痉挛(CVS)发生于蛛网膜下腔中血凝块环绕的血管,痉挛严重程度与出血量相关,可导致约1/3以上病例脑实质缺血。临床症状取决于发生痉挛的血管,常表现为波动性的轻偏瘫或失语,有时症状还受侧支循环和脑灌注压的影响,对载瘤动脉无定位价值,是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病后35日开始发生,514日为迟发性血管痉挛高峰期,24周逐渐消失。TCD或DSA可帮助确诊。3 .急性或亚急性脑积水起病1周内15%20%的患者发生急性脑积水,血液进入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形成血凝块阻碍脑脊液循环通路所致
5、。轻者出现嗜睡、思维缓慢、短时记忆受损、上视受限、展神经麻痹、下肢腱反射亢进等体征,严重者可造成颅内高压,甚至脑疝。亚急性脑积水发生于起病数周后,表现为隐匿出现的痴呆、步态异常和尿失禁。4 .其他5%10%的患者有癫痫发作,不少患者发生低钠血症。四、辅助检查1.三大常规检查起病初期常有白细胞增多,尿糖常可呈阳性但血糖大多正常,偶可出现蛋白尿。5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CSF)为均匀一致血性,压力增高(20OnmIH20),蛋白含量增加。6 .影像学检查颅脑CT是确诊SAH的首选诊断方法,可见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出血灶,并可显示出血部位、出血量、血液分布、脑室大小和有无再出血;MRI检查可发现动脉瘤或
6、动静脉畸形。7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DSA检查可为SAH的病因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如发现动脉瘤的部位、显示解剖行程、侧支循环和血管痉挛情况;还可发现动静脉畸形、烟雾病、血管性肿瘤等。8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检查可作为追踪监测SAH后脑血管痉挛的一个方法,具有无创伤性。五、诊断要点突然发生的持续性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伴或不伴意识障碍,检查无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应高度怀疑SAH。同时CT证实脑池和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征象或腰穿检查示压力增高和血性脑脊液等可临床确诊。六、治疗原则急性期治疗原则为防治再出血、制止继续出血,防治继发性脑血管痉挛,减少并发症,寻找出血原因,治疗原发
7、病和预防复发。1.一般处理住院监护,绝对卧床46周,镇静、镇痛,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用力排便、咳嗽、喷嚏和情绪激动等,可选用足量镇静镇痛药、缓泻药等对症处理。2 .脱水降颅内压可选甘露醇、吠塞米、白蛋白等。3 .预防再出血可给予6-氨基己酸(EACA)等抗纤溶药物治疗,维持23周。4 .应用尼莫地平等钙通道阻滞药预防脑血管痉挛发生,推荐尼莫地平3040mg口服,每日46次,连用3周。5 .放脑脊液疗法腰穿缓慢放出血性脑脊液,每次1020mL,每周2次,可有效缓解头痛症状,并可减少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发生,但有诱发脑疝、动脉瘤破裂再出血、颅内感染等可能,应严格掌握适应证。6 .外科手术或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神经内科 蛛网膜 出血 患者 护理 诊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