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胆囊良性疾病诊治的研究进展.docx
《2023胆囊良性疾病诊治的研究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胆囊良性疾病诊治的研究进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2023胆囊良性疾病诊治的研究进展摘要胆囊良性疾病是普外科的常见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已成为胆囊良性疾病的标准治疗方式,随着LC术式的普及和对胆囊疾病认识的加深,有必要对胆囊良性疾病的诊治进展进行再认识。笔者基于胆囊良性疾病诊治专家共识,从提高胆囊良性疾病在胆囊癌发生中的认识、胆道先天性畸形对胆囊良性疾病诊治流程的影响及重视术前检查等方面概以综述胆囊良性疾病的诊治策略。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腺肌症、急慢性胆囊炎等胆囊良性疾病是外科常见病,以胆囊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g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被外科医师及患者广泛
2、认同,成为外科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常用术式口。随着LC例数的增加以及对胆囊疾病,尤其是对胆囊癌认识的加深,出现了一些有待于临床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对胆囊良性疾病患者过多考虑保留胆囊功能而忽略了致癌风险,未能早期切除病变胆囊、阻断癌变风险;术前对胆囊恶变评估不足,尤其当肿瘤突破浆膜层或术中胆囊破裂时,常规LC增加了肿瘤播散的发生风险;术前未能识别伴发的先天性胆管囊肿、胰胆管汇合异常(pancreaticobiliarymaljunction,PBM)等致病因素,此类患者LC术后往往反复发作胆管结石;LC增加医源性胆管损伤(iatrogenicbileductinjury,IBDD的发生风险。基于这些
3、临床问题,本文对胆囊良性疾病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一、胆囊良性疾病是胆囊癌发生的高危风险因素胆囊癌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且呈增长趋势,因具有明显的侵袭特征,多数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丧失根治机会,而药物的疗效又差强人意。因此,胆囊癌患者的整体预后极差,五年生存率低于10%23据报道,70%90%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炎症到癌的转化是肿瘤发生机制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4。随着研究的深入,胆囊癌炎-癌转化的潜在机制也在被逐步解析5,6。基于此,胆囊结石等良性疾病作为胆囊癌的始动因素受到重视。预防性胆囊切除能有效降低人群胆囊癌的发病率7,8。然而,胆囊切除的相关手术风险及术后消化道功能紊乱等问题限制了这
4、一结论的外推9。目前,胆囊良性疾病的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仍存在争议,多项指南/共识对于有症状胆囊结石的手术指征一致,对于无症状胆囊结石是否手术,一直存在争议10/1/2。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组织胆道外科专家制定的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指出,考虑到胆囊结石是胆囊癌的危险因素,将无症状胆囊结石也列为手术指征口。此外,对于大于1cm的胆囊息肉应尽早实施胆囊切除术已被广大医师所熟知。值得注意的是,1cm并不是胆囊息肉恶变的分水岭,共识推荐,应注意区分真性息肉与假性息肉,尤其对于69mm且影像学检杳可测及血流的胆囊息肉也应尽早实施胆囊切除术。2022年出版的美国超声放射医师学会胆囊
5、息肉管理共识也对伴胆囊壁增厚(4mm)的69mm息肉作出手术治疗的推荐13。保胆手术存在争议,该术式被认为既去除了胆囊良性疾病又保留了器官功能,受到了部分医师和患者的欢迎。值得注意的是,保胆手术后仍有一定的结石复发率,患者需接受二次或多次手术14。更为重要的是,保留的胆囊仍是胆囊恶变的高危因素15。胆囊癌的生物学行为极恶,胆囊良性疾病是胆囊癌的危险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往往对此缺乏认知,对良性疾病不够重视,尤其对因良性疾病切除整个胆囊器官较为排斥。因此,患者更倾向于选择药物治疗或“保胆取石”治疗,而对他们的潜在风险知之甚少。临床医师及体检中心在健康宣教方面需强调胆囊良性疾病的恶变风险以及胆囊
6、癌极差的预后,以引起患者对胆囊良性疾病短期和长期风险的重视。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适当扩大了胆囊切除的手术指征,以期实现降低胆囊癌发病率的目标1。二、胆囊恶变的术前鉴别诊断我国胆囊癌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因此,外科医师在胆囊疾病的诊疗过程中遭遇胆囊癌的风险也在增加,需提高对胆囊癌的认识,以实现早诊、合理治疗的目标。临床上将初诊为胆囊良性疾病行胆囊切除术,术中或术后经病理诊断为胆囊癌定义为意外胆囊癌(incidentalgallbladdercancer,IGBC)o相较于非IGBCJGBC患者因病灶更小、淋巴结转移率更低等病理特征,不易在术前获得诊断,此类患者的预后大多好于非
7、IGBC16o然而,一些伴有明显局部肿块的进展期胆囊癌也被纳入到IGBC的范畴,这类患者应属误诊。研究显示对Tlb期以上的IGBC可实施二次根治手术,且整体上相比于未再次手术患者,再次手术组有明显的生存获益(52.6个月比13.7个月)17。但对于有肉眼可见残留的肿瘤、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再次手术获益却并不明显,无肿瘤残留和有明显肿瘤残留患者再次手术的五年生存率分别为75.0%和13.9%178,19.此外,对于术前怀疑恶变的患者首选开腹手术,以减少腹腔镜手术的肿瘤播散风险。对于IGBC患者,初次手术因未考虑肿瘤恶变往往常规选择LC,且术中未遵循肿瘤手术的基本原则,再加之肿瘤侵犯浆膜、术中胆囊破
8、裂等因素,在气腹的作用下大大促进了肿瘤腹膜播散的风险20。即使初次病理诊断为T1N0M0/T2N0M0的早期患者,术中一旦胆囊破损极易出现腹膜转移,再分期已是IVb期,显著影响了患者的预后,需警惕此类医源性因素在胆囊癌播散中的不良影响。因此,有学者提出应摒弃IGBC的概念,术前采用“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癌变可能”等用语取代IGBC,建立更加规范的胆囊疾病诊治流程,以提高胆囊癌诊断的准确度、改善预后16,21。一项回顾性研究对直接开腹行胆囊癌根治术的74例患者和LC术后行二次根治的32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直接根治组的总体生存率(P=0.044井口无复发生存率(P=0.041)均好于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胆囊 良性 疾病 诊治 研究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