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碎思》有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教育碎思》有感.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读教育碎思有感陈丰近期我阅读了郑金洲教授著的教育碎思一书,这本书不是系统地论述某一个教育专题,而是从“寻绎基本概念”、“追问前提问题”、“透析教育现象”、“聚焦教育现象”、“聚焦教育实践”、“反思教育理论”、“改进教育研究方法”等六个部分,分析了当前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获益颇多,也促使自己反思平时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行为。其中在读到“师生交往有效性的匮乏”一节,体会较深。郑教授文中所说的师生关系,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关系及交往方式,他尖锐地归纳出几种无效、低效或者说虚假的交往:形式的交往、造作的交往、垄断的交往、独裁的交往。尽管这是说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不公正对待,但同样让我感觉
2、到强烈的震撼。尤其当面对我们班级中这些智障学生,当老师把他们的一些行为归结为无可救药时,我们老师也就丧失了对他们的教育机会。记得在岗工作的时候,班级中有一个孩子经常在班级中捣乱,不肯听老师的教导,由于年轻气盛,面对这个无法听懂你话的学生,有时我就会直接会把他有一把拎起来,推出教室门外,令其罚站,或者拿出教鞭不时对“捣乱”的他以示惩戒,有时也会对她使用挖苦、讽刺、冷淡、等冷暴力手段,刺激该生,维护自己的权威地位。靠着自己所谓的“教师威严”,终于慢慢地把她搞定了。但是,这些方法只是在短时间内好像还有一些作用,或者说只是在我的课堂上管用,该生在其他课上就依然是我行我素,效果并不好。后来,通过不断地了
3、解,我知道了平时由于家庭中对她比较放纵,造成了她的那种任性,而且缺乏关注,她就经常会做出一些特别的事情来引起别人的注意。之后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和其聊天、话,逐步建立起了她对我的信任,慢慢地,她也开始认为老师对她是关注的,课堂上捣乱的行为也越来越少了。我想,我们平时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往往都只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去审视学生,用俯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时间长了,就会显得我们教师高高在上,脱离了学生,或者说学生在很多时候并不愿意与老师交流,他们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指令,而不会真正和老师说说心里的话。而当我们教师俯下身子,和孩子们真诚交流时,那是收获必定是学生的真诚对待。书中还曾读过这样一段话:“教育孩子犹
4、如培养树木,如果你非要树木长成某种姿态,某种高度,天天提心吊胆,怕它不合你的心意,多长出一个枝条,少长一个枝条你都严格控制,那么难保有一天树木不会因违背生长规律而死去。”读后感到受益匪浅,感慨颇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做父母的共同心愿,几乎每一位父母从孩子出生那刻起,就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就开始谋划孩子的未来发展之路,并且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为他谋划的人生道路走下去。作为一名教师,虽然也知道过早对孩子进行开发并不可取,可是,作为家长的还是过不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那道坎。记得在我女儿还在上幼儿园中班时,孩子母亲就为她报了一个舞蹈学习班,每周都风雨无阻地带着孩子去辅导班参加训练,后
5、来随着女儿上了小学又给她报了一个古筝学习班和绘画学习班,到了二年级面对应试的需要又增加了一个英语辅导班,这么一来二去,除了学校的课程之外,每个周末我们也是忙着从一个辅导班出来又进入另一个辅导班,虽然女儿还算乖巧,对于我们给她报了这么多的兴趣辅导班,即使有点不情愿,也是在我们的威逼利诱下,积极地参与着,但我知道,女儿过得并不快乐。与此相仿,几乎每一个当老师的都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个个非常优秀,于是便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培养孩子,一旦学生不合我们的心愿,便唉声叹气,甚至感到痛心疾首。其实,这大可不必。就象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不可能出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强求整齐划一,步调一致,那我们只能收获失望和痛苦,也只不过是徒增烦恼罢了。现代社会呼唤个性,张扬个性。更需要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个性,了解他们的需要。按照孩子的天性去教育孩子,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去发展。让孩子按照自己的生长规律去成长。如果把孩子比作一棵小树,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了解树木生长规律的园丁,为其提供生存所需要的足够的水,阳光和空气,让其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