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包容性.docx
《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包容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包容性.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包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阐述了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包容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天地大德,也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更是实现中华文明长期繁荣的精神源泉。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包容特性,对我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都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文明的包容特性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先民就发展出一系列富于包容性的价
2、值追求和行为准则,诸如“厚德载物”的修养之道、”因睦以合族”的治家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兼听则明”的治国之道,以及“协和万邦”“修德永远”的民族、国家间交往之道。这些思想及其包容性内涵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不断丰富发展,深深浸润于中华民族的文明传统之中。中华文明包容特性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物质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背景。东亚大陆特别是中原地区面积辽阔而内部相对通达的地理特征,为早期人群的迁徙和交往创造了便利。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对稳定秩序、分工合作的需求,农耕与游牧两大体系长期共存、互补互嵌的特征,都有利于各族群间建立更为密切的经济联系和文化认同,并以开放的心态寻求合作共生。在社会文化层
3、面,中国自古形成了以血缘家族为基础的社会组织结构,发展出“伦理本位”的文化特征,对内造就了仁爱、宽和、协调、有序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治理模式,对外形成了“天下一家”“有教无类”共跻“大同”的民族、国家间关系主张。以此为基础成长起来的中华文明,具有高度的理性化特质,关注现实世界,崇尚以人为本,强调人文教化,呈现出不同于世界上某些排他、自负的一神教文明的宽和包容特性。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又是与原则性高度统一的。古人主张“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涉及国家领土、主权、安全、稳定等重大问题,必须坚持原则、从严处置。对待各种新生事物和外来事物,则既开放吸收、虚心借鉴,又恪守国家与文化的主体性,坚持以我为
4、主,不生搬硬套,更不妄自菲薄。在古代,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主导文化是国家的“不易之道”“常经大法”,也是各族人民最广泛的思想共识,以及和谐交往、包容发展的文化基础。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国家意识形态的转换,但民族和文明的主体性并未丧失,更在此基础上逐步确立起现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进一步激发、支撑了文明的包容性。中国的包容文化,既讲“存异”,又讲“求同”,特别是求“大同二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容”的目标和结果即在于“融”,就是在尊重差异性、包容多元性的同时,通过不断深入的交流碰撞、合作互动,着力寻求共识,增进共同性,推进一体化,保持自身充沛生机和强大活力。而包容性对于中华民族、中华文明
5、发展演进的巨大基础性作用,也由此得以充分实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自古以来,中华大地就是众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各族人民长期密切联系、频繁交往。中国传统天下观认为,周边“夷狄”人群与中原“华夏”人群共居同一个“天下”,也同属一个“大一统”的政治秩序。尽管“夷夏”有别,但这种差别并不以种族、血缘或地域来划分,更多是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来判断,并且这种认同是可以养成和转化的,因而夷、夏人群同为“圆颅方趾”的天下之民,本质上并无差别。正如论语所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中国人很早就萌生出极具包容性的“华夷一体”“天下一家”的开明民族观念。后世历代中央王朝,无论其创立
6、者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也无不尊崇这种理念并作为治国原则一一“所承之统,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所用之人,大小文武,中外一家之人也;所行之政,礼乐征伐,中外一家之政也”。这种毋论华夷、包容一体的民族思想,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程的持续深入推进、为各民族不断融入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政治保障。在强调各民族一体性的同时,中国古人还意识到“五方之民,皆有性也”,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民族治理思想,主张对边疆民族“因俗而治”,包容尊重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文化风俗,为各族人民之间持续、良性的互动创造了积极条件。以此为基础,各族人民在不断交往交流的历程中,和睦共处、相互吸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华文明 兼收并蓄 包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