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坚定人民至上立场厚植为民奉献情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得体会:坚定人民至上立场厚植为民奉献情怀.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已经面向海内外出版发行。这部重要著作,应时代之变迁、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生动记录了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复杂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就,承载着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解答治国理政“怎么看、怎么干”的新实践新探索,浓缩着新时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进展新成效,标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新思考新贡献,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
2、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务必要时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人民至上立场,厚植为民奉献情怀。牢记宗旨使命,以党性为“中心”谋划为民初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理论品格。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就是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站稳人民立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性质宗旨的根本要求,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同舟共济,不断战胜艰难险阻,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新中国,成就举世瞩目的伟大事业。回顾一百零一年的长路,党的初心就是“人民”两个字。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从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以一如既往的赤子之心,将人民看做“中心”,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照群众期盼,以实干为“线条”描绘为民愿景。工作做得好不好、是否真的给老百姓带来好处,不是自己说说的,也不是材料上写出来的,而是人
4、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群众的期盼作为工作的“风向标”,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成绩表”。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以人民的需要为最高需要,以人民的目标为最高目标,真正做到站在人民角度想问题、人民尺度看问题,切实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始终做到在谋划发展思路中问计于民,在查找问题中听计于民,在改进工作中求教于民,在落实发展中依靠于民;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至上的理念融入到工作实践中,把为民服务的举措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5、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以担当实干提升群众满意度。不畏攻坚克难,以担当为“底色”填充为民蓝图。敢于担当是一种责任,一种精神,是一种能力,亦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一人做事一人当是普通百姓对担当最朴实的表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仁人志士丹心报国的担当誓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古代先贤对国事担当的忧乐情怀。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在根源问题上旗帜鲜明、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亮剑,在急难险重的工作一线,在迫在眉睫的关键时刻,能挺得住、靠得上,能敢想敢为敢干,在时代潮头彰显担当作为;要立足本职砥砺品质、锤炼作风,练就服务群众的真本领,以实绩论英雄,以硬本领彰显真担
6、当;要勇立潮头,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带领人民群众创造更美好生活,引领中华民族奔向光明未来。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新担当、新作为,我们要坚定人民至上立场,厚植为民奉献情怀,用担当诠释宗旨,用坚守践行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出了不平凡的人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事关国家前途命运、民族发展进程和人民利益福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一系列最新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重大课题,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强国建设重要地位及其规律认识的深化发展,是新
7、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和切实贯彻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强大正能量。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真正有前途、有力量的民族,必然有辉煌的文化,必然对自身的文化充满信心;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
8、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也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只有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维系好共同的精神纽带,才能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精神支撑与推动力量,才能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一意志,使全民族同心同德朝着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奇发前进。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9、,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文化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和社会等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何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如何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快慢、质量高低、实现与否。只有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才能实现在高楼大厦遍地林立的同时中华民族精神的
10、大厦也巍然耸立,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仅是人民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人们时时刻刻都存在的、不会因第一位的物质需求而湮灭的高层次需求。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多样化、立体化、个性化精
11、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越发明显,对文化产品质量、品位和风格的需求越加提高。只有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才能更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迈上新台阶。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作为凝结着中华文化智慧和澎湃着中华文化力量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深入人心和更好向前发展,必然离不开中国文化话语权的拱卫,离不开中国文化因文明交流互鉴而兴盛进步的反哺。特别是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抬头蔓延,文明冲突、文明优越论调的沉渣泛起,“中国威胁论”“中国称霸论”的甚嚣尘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成为全球引领共识、广泛认同的理念,成为中国同各方共同推进、携手共建的实践,迫切需要激发出中国文化活力、构建好中国话语叙事体系、传播好中国价值观念、讲清楚中华民族特性。这就必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让中国文化以更加强健且丰满的姿态,参与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