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中国特色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筑牢系统性金融风险防线.docx
《完善中国特色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筑牢系统性金融风险防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善中国特色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筑牢系统性金融风险防线.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完善中国特色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筑牢系统性金融风险防线党的十九大以来,人民银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建立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不断丰富和完善政策工具,强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监管,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审慎政策实践,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供了坚实支撑。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提高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金融风险要“科学防范,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强调“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实施宏观审慎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前瞻性提升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人民银行较早
2、就注重运用宏观审慎理念加强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从我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基本国情出发,没有简单效仿国际上主流的“单一目标、单一工具”做法,而是坚持将价格型、数量型工具和宏观审慎管理相结合实施金融调控,发挥好窗口指导、风险提示等宏观审慎管理措施的作用。较早引入最低首付比等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工具。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成为国际共识,人民银行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我国金融运行特点,创设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宏观审慎评估机制、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等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党的十九大明确作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重要部署,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
3、议赋予人民银行牵头宏观审慎管理职责。近年来,以强化宏观审慎管理为主线的金融监管改革持续推进,我国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提高。一是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发布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系统阐述了我国开展宏观审慎管理的总体思路、原则及政策框架,明确了政策目标、工具、传导机制和治理机制等。二是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和政策实践。针对金融顺周期“大起大落”和跨市场、跨部门传染这两类容易形成系统性风险的情形,着力增强宏观审慎政策工具逆周期调节和防传染的功能。加强对金融周期、杠杆以及重要金融市场、金融交易行为的风险监测和预警。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丰富和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4、开展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组合使用外汇风险准备金、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等工具,抑制市场主体顺周期行为,成功经受了多轮市场波动的考验,保障了我国外汇市场及跨境资本流动的总体稳定。持续强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宏观审慎管理。强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增强金融体系“关键节点”稳健性建立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的基本制度框架。大型金融机构规模大、业务复杂,在金融体系中居于枢纽地位,一旦出现重大风险会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严重冲击。人民银行会同监管部门先后发布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并就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办法公开征
5、求意见,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规则体系基本建立。科学评估认定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人民银行、银保监会严把认定关,按照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和复杂性四个维度共十多项指标评估认定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2021年10月,首次发布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2022年9月对名单进行了更新。目前我国共有19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包括6家国有商业银行,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4家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合计占到我国银行业总资产的60%以上,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附加监管取得积极成效。一是银行资本管理更为主动。截至2022年6月末,系统重要性银行均能满足附加资本和杠杆率要求,平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完善中国特色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筑牢系统性金融风险防线 完善 中国特色 宏观 审慎 政策 框架 系统性 金融风险 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