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诺奖看权威奖项评奖程序体现的学术市场逻辑.docx
《从诺奖看权威奖项评奖程序体现的学术市场逻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诺奖看权威奖项评奖程序体现的学术市场逻辑.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从诺奖看权威奖项评奖程序体现的学术市场逻辑除了评奖程序本身很好地遵循了学术市场的基本逻辑外,诺奖今天的权威性一定程度还得益于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学术共同体的呵护。本文从诺奖看权威奖项评奖程序体现的学术市场逻辑,提出外部评价高于内部评价、历史评价高于及时评价、同行评价高于媒体评价、多数评价高于少数评价等观点。除了评奖程序本身很好地遵循了学术市场的基本逻辑外,诺奖今天的权威性一定程度还得益于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学术共同体的呵护。例如,对于获奖人,成熟学术市场对其奖励更多是荣誉性的,至多是一个车位,而不是将其与教授的薪酬直接或变相挂钩。这使得诺奖始终停留在一个“惊喜”(SUkrise),而非关系身家
2、命运,不折手段孜孜以求的“志在必得”,这反而使得诺奖评奖的组织者得以洁身自好,获得者和没有获得者,甚至观点不同的学者之间兼能心态平和,和平相处。这样的奖真得不宜太多,有一两个就足够了,多了反而是场灾难。第一,外部评价高于内部评价。诺奖是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这一学术机构独立组织的评奖程序,这意味着“得主往往事先一点不知道正如陈传席教授在不要培养人格低下的知识分子一文中所说的,“既不要自己(得主)像乞丐似地把自己科研成果一一上报,也不要填表,更不要自己吹自己的成果有什么独创和高明,更不存在拉关系、开后门等等,而是由有关专家提出推荐,且不通知科学家本人,再由权威专家评判,评判后,发布消息反观我们身边的一
3、些奖项,“又是填表,又是上报,又是审核为了获奖,甚至“必须自吹自己的成果如何高明,同时还得贬低别人(同行)的成果”。我们看到,诺贝尔奖的权威性一定程度来自获奖者不用像乞丐一样填表和自吹(参见化学人生,“诺贝尔奖为何最权威?因为获奖者不用像乞丐一样填表和自吹”)。第二,历史评价高于及时评价。从196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设立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起,至今共颁发诺奖49届,共有79人获奖。79名诺奖得主的平均年龄为67岁,最年轻获奖者获奖时51岁(KennethArrow),最年长获奖者获奖时90岁(LeOnidHurwicz)o进一步考察发现,在这78名诺奖得主中(1988年的得主法国工程师莫里斯阿莱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诺奖看 权威 奖项 评奖 程序 体现 学术 市场 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