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冯梦龙故居及纪念馆有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参观冯梦龙故居及纪念馆有感.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参观冯梦龙故居及纪念馆有感微雨过,小荷翻,榴花似火燃。初夏的午后,跟随单位党支部赴相城区黄城镇冯梦龙村冯展上参观冯梦龙故居及冯梦龙纪念馆。冯梦龙是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作品有近3000多万字,尤以“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最为有名,被誉为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先驱、通俗文学泰斗。他的故居是一座明代家宅,灰瓦白墙,前屋后舍,中间隔着宽敞的庭院。整个故居,陈设简单,依稀可见当年主人家的清廉淳朴。冯梦龙纪念馆位于故居西侧,从为官、为民、为文等方面介绍冯梦龙的生平,同时展现古时吴地的风土人情和冯梦龙廉政为民的精神品质。纪念馆展厅中最吸引大家眼球的是冯梦龙在寿宁县为官的展陈内容,从廉政勤政、
2、亲民爱民角度展现冯梦龙在寿宁政绩。明崇祯七年,61岁的冯梦龙以老秀才补贡生的身份,升任福建寿宁知县。山高水险,路途上就走了半年。在寿宁,他秉持“济世为民,两袖清风”的执政理念,减轻徭役、改革吏治、明断讼案,革除陋习、整顿学风、兴利除害,留下了“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以恩,待士有礼”的美名。离任时,百姓对其敬重不舍,赠送刻有“千章绿树绕佳城,一片青山开寿域”的石碑。他不仅造福一方百姓,更是树立起清正廉洁、为民务实的精神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冯梦龙的著作名言,并点赞他不远千里到山区为官的精神和“才高八斗”,说他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还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共产党员应该做得比他好。纪念馆
3、中高悬着一块“四知堂”的牌匾,三个大字熠熠生辉。东汉时期,杨震以“天知、地知、我知、子知”劝退独自登门送礼的王密,成为清正廉洁的先祖,“四知”也成为千古美谈。冯梦龙纪念馆中悬挂这样的牌匾,也正是冯梦龙这样一位“花甲知县”高洁品性的见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能够并且也应该做得更好。品行端正、淡泊名利是廉洁。廉洁是个亘古不变的永恒主题。“廉洁”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也就是说,不接受他人的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作为一种道德
4、品质,廉洁是生活对每个人的基本要求,做人要有清清白白的行为,光明磊落的态度。对于廉洁,有人认为自己手中既无权又无钱,没有腐败的条件,不需要进行廉洁教育。这种简单地将廉洁问题归结为“权”“钱”两个层面是片面的。在现实生活中,诚实守信、生活简朴,不贪图奢华享乐都是廉洁自律的要求。克己奉公、两袖清风亦是廉洁。廉洁不仅是个人的基本素养,更是为官从政者的第一要务。春秋时期晏子说,“廉者,政之本也”O管仲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将廉洁作为维系国家存续的道德基石。汉书宣帝纪中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明代汪天赐在官箴集要中写道,“为政者以正为本,以廉为先”。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吏
5、治之道,惟清廉为重”。对为政者来说,廉洁不仅是节制克己,不贪不占的清白操守,更是政治生活中必备的重要素质。古有“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清廉名臣于谦,“四知太守”杨震,“一钱太守”刘宠,现代更是涌现出一批以孔繁森、焦裕禄等为代表的众多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奋斗。孟子注疏提到,“廉,人之高行也”,意思是说,廉洁,并非是人的天性,需要后天的修炼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提到,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要抵制诱惑、保持廉洁,共产党人要自觉加强党性教育,坚定信念,坚守初心,守住廉洁底线。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通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举行廉政党课学习等,树牢理想、坚定信念;以史为鉴、以案为鉴,警钟长鸣,始终保持警惕心和敬畏心;加强修养,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时刻防范风险;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正确看待权利名位和苦乐得失。“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把能够为党和人民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把能够为改革发展稳定添一份力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把发展成果、群众满意当作对自己最好的褒奖。这也是冯梦龙精神的现世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