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十问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读书十问读后感.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教师读书十问读后感通过阅读教师读书十问,促使我静心思量教师的读书,认识到读书应当成为每一个教师的习惯,甚至是信仰;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智者、大师在对话。曾经有人这样形容读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读书,是教师专业底蕴得以厚实的路径。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惟独通过读书,不断地发展“充电”,才干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五湖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我们倘能如此读书,知识何愁不赅博深广,资源何愁不源源而来,教学何愁不富有新意。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会不留连忘返、身心陶醉?这样的老师,学生怎么会不爱
2、戴、恭敬?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教师是社会上最大的一个知识份子群体,虽然待遇较差,地位一般,但是社会看教师的眼光却很高。人们往往把教师看做是有学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无论说话做事,都得高标准,严要求,不能跟社会上的人一样。一个有读书习惯的教师,经过书籍日积月累的浸润,气质就会逐渐变得高贵而不媚俗,性情逐渐变得细腻而平静,内心逐渐变得博爱而不自私,一句话,读书可以使教师的灵魂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读书三原那末:即凡与安身立命、修身养性有关的书,要沉下心来子细读,尽量读懂读透,求甚解,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根抵,为掌握效劳社
3、会的一技之长而下大气力,花苦工夫,决不马糊,谓之研读;对于和自己的职业、工作、兴趣有关的书籍,广为搜罗,一睹为快,要用认真的态度去读,以求有所收获,是为精读;对于其他一些文艺作品、休闲读物、科普知识等,那末茶余饭后,信手翻阅,目的是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增加对新事物的认知,这权且称为通读。今天我们进入网络时代,读书的形式又有所变化,然而,无论你面对的是书本,还是屏幕,都会有所选择地阅读。为了吸收更多的营养,不妨也试试“好读书不求甚解”。“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的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们每一个人要为此而努力,不断地充实自己,成为一位真正的“学习型教师”。读完了爱
4、的教育,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爱的教育是什么?我在书的封面找到了答案:素质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根抵。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庸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庸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庸、实那末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在我们的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是何等的艰难!首先,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没有“爱的教育”这个概念。所以,在
5、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爱的教育。正因为我们缺乏爱的教育,才使我们的生活里少了一些爱。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这是我们缺少的,这是我们需要寻觅的。有了这些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了爱。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学生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一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味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年轻出任教职时,满腔热诚的爱,希翼能够全心全力扮演“为人师表”角色,然而在专业经历缺乏、缺乏教学经历、也没有
6、好的方法之下,曾经以教师的权威,用教鞭管教学生,以致伤了学生的心。也曾经为了虚荣,逼迫学生在各项比赛中斤斤计较分数,以争取许多“虚伪的荣誉”。甚至以“分数”来看待孩子,也以“外表”来衡量孩子,更以“听话与否”来评价孩子,每每忆及此事,不禁全身颤抖,羞愧不已。四、不断的调整心态和做法,也为孩子多付出一份关心与爱心与真心,发现孩子们总会相对的赋予“回馈”。因此有“爱的教育才有“美”的回顾。我的体味:一、以教育为主题的漂亮、可爱又动人的故事,应该不少,发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从事教育工作,而且是基层的教育工作人员,所接触到、感受到的故事应该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没有把他记录下来而已,如果有
7、时机加以,如同本书一样,一定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书。二、我们不要过分执着一个观念、一种行为模式、一种习惯,而要常求突破,要从不同角度,正、反方面整体思量来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养成反省思量的习惯,对任何事都要下功夫,才不至于被外界所困惑。三、看过的书颇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来;写过的报告、资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开研读,事实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个中滋味又当从何说起?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们时常在不知不觉之中只顾往前冲,忽略了反省与自觉的功夫,也往往在不知不觉之中,忽略了别人的感受。四、时代的产物中,造就了不少的读书人很会读书,不少学生光会读书,不会读人;只会做事、不会做人,个人过度重视iq,无视
8、eq;是学术界的巨人,却是生活中的侏儒;可以和电脑、机器、实验室对话,却无法与人沟通。从事教育工作,针对教育问题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量的问题,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一、教师的“要”:(一)教师要教育不要训斥:教育是引导而不是灌输,视学生为有而不是无。训斥那末不容许学生说不,教育那末潜移默化。(二)了解学生、认识学生、适时的赞叹和接纳、鼓励与协助,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判断能力等等,让学生快乐成长、茁壮,更会利用各种时机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提供教养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三)教师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反响、学生的心声也该子细
9、的聆听看看。(四)教师要多怜爱和鼓励(五)教师要专业,专业的精神表现在对国家、社会、学校、学生、教师与家长之认知二、教师的“不要”:(一)教师不要认为这行业是铁饭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二)教师不要训斥与灌输,不强迫学生学习。(三)教师不要妄想“教育万能”,不是万能丹也不是特效药,有其极限。(四)教师不要过分执着“立竿见影”,潜移默化的过程导向,注重人格的培养,身心安康的引导。(五)教师不要悲观,要乐观以对,充满希翼与理想。启示:(一)多关心我们的学生,有爱的教育,才有夸姣的回顾。(二)坚守岗位,默默耕耘、尽一己之力。(三)学习型组织的体味:1、系统思量2、自我增进3、改善心智模式4、团队学
10、习。(四)知识经济的时代,教师要上进好学、多求取新经历,落实教学工作。(五)教师专业成长*进德修养,教师专业自主工作理念的实践,必须落实在教育工作上,表现在各科教学工作上、表现在日常生活教育之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在爱的教育中,我找到了爱,在爱中找到了教育。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一点体味。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缺乏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再也不添,也实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
11、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一一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宛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彻底请便。到底该怎样读书,武宏钧在他的教师读书要有五心一文中,给了我们很好的阐释。当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心为之所动。读书确实需要五心
12、。首先要有向心,就是说读书人读书要有方向,有选择。所以我现在的目标肯定是读些教育方面的书,但其它书也得读,只是重点问题而已。希翼通过读书,能促进教学。第二读书要专心。专心是读书的第一要务,朱熹认为读书要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实际上指的是专心。说到专心,我感觉到羞愧,因为读书常是进不了状态,三心二意,似学非学,看完就忘记。这两天读书的状态还不错,能有一点思量、一点领悟,但还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的水平。读了这篇文章,才深刻体味到,读书需要耐得住寂寞,淡泊名利,远离喧嚣尘世,静下心来,一心一意去读书,才干到达更高境界。第三读书要有疑心。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就是说读书最好是有疑问因为有了疑问就会得到
13、益处或者是好处。世界上有许多创造创造“疑问”。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俐略的伟大成就,就是从敢于提出疑问开始的。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有自己的独特的思索”,多疑多思多想,才干加深理解,才干把书上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第四读书要有恒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不断读书充电,是新时代教师职业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我们教师能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最重要的标志,我们应该是一个读书人,一个职业的读书人。无非我真的疑心自己能坚持多久来读书,我想做好读书方案可能是恒心的起点。第五读书要有慧心。一个人是否爱读书,表达出他是否愿意将自己的智慧开展到更高的水平。一个人惟独热爱读书,他的经历才干得到充分拓宽、智慧才干得到充分开展,并且能够与时代开展、社会进步所同步。常读书和常思量,使我勇于温和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索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者同行的成功经历,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菁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