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的工作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的工作措施.docx(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的工作措施为深入推动落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八部门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实施意见,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推动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做好新形势下稳就业、保就业工作,现制定以下十六条措施。一、指导企业依法合规用工(一)依法规范劳动关系。根据用工事实认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平台企业之间的法律关系。平台企业招用劳动者,符合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第一条规定情形的,应当依法订立劳动合同,履行用人单位责任。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劳动者订立电子劳动合同。(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中级人民法院牵头,
2、市直各行业主管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二)规范其他用工形式。对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但平台企业对劳动者进行劳动管理(以下简称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企业应当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协议,合理确定企业与劳动者的权利义务。个人依托平台自主开展经营活动、从事自由职业的,按照民事法律调整双方的权利义务;平台企业与劳动者约定其以个体经营者身份完成工作,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过程管理的,根据用工事实界定成立劳动关系或者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中级人民法院牵头,市直各行业主管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夯实用工主体责任。平台企业招用劳动者不得设置歧视性条件,不得违规收取财物,不得违
3、法限制劳动者在多平台就业。严禁采取诱导、强迫等方式,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转化为个体工商户以规避用工责任。平台企业采用劳务派遣方式用工的,依法履行劳务派遣用工单位责任。平台企业采用劳务外包、加盟商、代理商或其他合作用工方式的,应当选择具备合法经营资质的合作企业,并对合作企业保障劳动者权益情况进行监督。劳动者权益受到损害的,平台企业和合作企业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中级人民法院牵头,市直各行业主管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二、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四)优化就业创业服务。进一步落实市“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2版),推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享有均等基本公共就
4、业服务。充分发挥市级及以上双创示范基地引领效应,推动共享经济、“互联网+”等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创造更多元、更稳定的新就业岗位。优化新就业形态就业供需匹配,以进城务工人员、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群体为重点,提供就业、创业、培训、维权等全方位服务。落实新就业形态灵活就业意外伤害保险补贴政策,补贴标准每人每年不高于100元。(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直各行业主管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五)有效保障劳动报酬权益。企业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科学制定劳动报酬规章制度,合理确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向提供正常劳动的劳动者按时足额支付不低于我市最低工资标准的劳动报酬
5、。企业安排劳动者法定节假日劳动的,应当支付高于正常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的合理报酬。引导企业建立劳动报酬合理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劳动报酬水平。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将平台企业及其合作企业违法拖欠劳动报酬行为纳入信用记录管理。(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直各行业主管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六)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益。企业应当落实国家关于职工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等法律法规。企业和劳动者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的,在劳动合同或者协议中明确工时和休息休假办法。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法定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劳动定额,确定的劳动定额应当使本企业同岗位90%以上的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能够完成。网约车、外卖送
6、餐等平台企业应当合理管控劳动者在线工作时长,对连续工作超过4小时的,应当设置不少于20分钟的工间休息时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直各行业主管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七)维护社会保险权益。企业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应当依法参加社会保险。鼓励灵活就业人员以个人身份在就业地或户籍地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积极引导未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扎实推进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加工伤保险,按照国家安排有序推进货车司机群体参加工伤保险工作。拓宽网上服务渠道,推进参保缴费、关系转移接续等网上办、掌上办,
7、提高社保服务便利性。(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医保局牵头,市直各行业主管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关心关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八)开展高质量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完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抓好“企业+基地+平台”产教融合建设培育,为新就业形态领域提供支撑。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指导具备条件的企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开展新就业形态领域技能等级评价服务,畅通劳动者职业技能上升通道。支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建立适合新就业形态的技能提升和就业促进工作模式,为提升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提供支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直各行业主管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九)完善职称评审政策。
8、畅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称申报评价渠道,符合条件的新就业形态专业技术人才可按规定申报评审相关专业技术职称。对符合条件的新就业形态高层次专家及时纳入市专家服务管理范围,享受相关服务待遇。(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直各行业主管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十)扎实推进建会入会。将新就业形态企业纳入优先建会清单,大力推行“重点建、行业建、兜底建”模式,健全协调机制,联合出台工作实施方案,形成工作合力。创新建设网上工会组织系统,实现“扫码”入会转会,推动新就业形态企业依法普遍建立工会,最广泛地吸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加入工会。组织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完善网上工会组织系统职工e家
9、,开展网上工会活动,激发工会组织活力。(市总工会牵头,市直各行业主管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一)推动开展集体协商。提升集体协商实效,新业态工会组织与企业方、行业协会应加强沟通联系,提出集体协商要约,围绕劳动报酬、奖惩机制、安全保障等劳动者关心的利益诉求,推动职工方和企业方开展集体协商,提高职工参与度,加大指导力度,培树协商典型,适时开展新就业形态集体协商典型线上集中展示。(市总工会牵头,市直各行业主管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二)做好工会法律援助服务。健全完善线上工会法律服务系统,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在线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等服务。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人数多的镇街以及企业集中的园区设立工会法律援助
10、服务站点,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援助服务范围,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服务月”等公益法律服务行动。(市总工会牵头,市直各行业主管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三)开展关心关爱活动。加强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规范化建设和日常服务管理,加强新就业形态企业职工之家建设,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中的困难群体,凡是符合工会帮扶条件的,全部纳入困难职工档案,提供常态化送温暖和帮扶救助。开展心理健康公益巡讲、心理疏导等活动,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常态化开展“夏送清凉”活动,走访慰问奋战在高温一线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发挥职工服务中心枢纽作用,主动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便
11、捷服务。(市总工会牵头负责)四、完善权益保障工作机制(十四)依法高效处理争议。各级法院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要加强劳动争议办案指导,畅通裁审衔接,根据用工事实、把握本质特征、合理认定平台企业和劳动者的法律关系,统一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案件的办案标准。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适时发布典型案例,加大办案指导力度。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调解”平台,提高化解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纠纷的实效。各类调解组织、法律援助机构及其他专业化社会组织要依法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更加便捷、优质高效的纠纷调解、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总工会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五
12、)落实部门监管职责。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和职能部门应当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压实部门和属地监管责任,规范平台企业经营行为,及时约谈、警示、查处侵害劳动者权益的企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对符合受理条件的劳动保障举报投诉,应依法受理并妥善处理。各级工会组织应当加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监督企业履行用工主体责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1.市发展改革委。加强公共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依法依规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2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依法规范平台企业及合作企业的劳动用工行为,会同各有关部门依法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3 .市交通运输局。负责
13、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的网约车驾驶员、网络货运企业货车司机从业资格管理工作,督促以上企业加强日常监管。4 .市商务局。督促电商平台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对电商从业人员的培训管理,指导电商平台做好互联网营销师的规范管理。5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督导平台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制定合法合规经营体系,规范平台企业交易规则。6 .市医保局。贯彻落实医疗保险政策,为符合条件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基本医疗保险保障。7 .市中级人民法院。加强劳动争议办案指导,根据用工事实认定平台企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法律关系,依法依规处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案件。8 .市总工会。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企业集体协商,依法维护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9 .市邮政管理局。负责快递员群体规范管理服务工作。(十六)健全协调联络机制。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监管、法治保障、新业态企业和劳动者融入、工会行业协会参与等多方协同治理机制,加强政策衔接和工作配合,及时协调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部门之间要加强横向沟通协调,强化工作协同,凝聚工作合力,一体化推进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各部门、单位要建立市区(市)上下联动工作机制,逐级逐项、上下一体推动工作落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市直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