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回延安》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
《第2课《回延安》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回延安》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2课回延安一等奖创新教案2.回延安设计说明回延安是当代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诗人贺敬之于1956年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目睹延安城的新貌,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著名诗篇。教学本课要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诗人饱满的情感,感知诗作的明亮、瑰丽而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并体会诗作模仿陕北民歌旧形式以表现新时代内容的特点。教读时,要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诗情诗意,读出诗句的美妙。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和民俗内涵。2.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人民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感知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2.朗读这
2、首诗,把握其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播放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体会陕北民歌高亢悠扬的曲调。介绍“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汉族民歌形式。这是一部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这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奇葩。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在内蒙古则被叫作“爬山调”。无论是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还是内蒙古的“爬山调”,其歌词都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二、预习检查1 .字音字形。羊肚(d)糜(mei)子眼眶(kudng)一盏(Zhdn)柳林pf(铺)油m6(
3、馍)脑Pdn(畔)气ChUGn(喘)2 .成语解释。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亦形容说话漫无边际。3 .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贺敬之诗选这首诗歌采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作者贺敬之,1924年生,山东峰县(今枣庄)人。当代诗人、剧作家。他于1940年到延安,进人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他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主要诗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贺敬之诗选等。4 .本文一共分为几个部分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明确: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诗人阔别延安十年后,重回“母亲延安”的怀抱,表达了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第二部分:诗人追忆当年在延
4、安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母亲延安”的血肉关系。第三部分:诗人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表达了彼此之间深厚的情谊。第四部分:描绘延安新貌,赞美十年来党领导下的延安发生的巨大变化。第五部分:歌颂延安光辉的历史,也展望了延安美好的明天。5 .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情感的线索是什么明确:全诗以诗人离别十年后重返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为线索。三、初读感知(一)初读诗歌,朗朗上口。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朗读要求:不添字、漏字;字正腔圆,感情饱满。2 .播放朗诵视频,师生共同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回延安时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叙写亲人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赞颂延安对革命的伟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回延安 延安 一等奖 创新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