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农业循环利用指导方案(2022—2025年).docx
《秸秆农业循环利用指导方案(2022—202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秸秆农业循环利用指导方案(2022—2025年).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秸秆农业循环利用指导方案(20222025年)科学开展秸秆农业循环利用,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大气环境质量、预防森林火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对于稳定农业生态平衡、缓解资源约束、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关决策部署,努力提升我市秸秆农业循环利用水平,按照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厅全面推进秸秆利用相关工作要求和技术规范,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一、基本情况(一)资源状况。2021年,全市农作物秸秆产生量209.71万吨。其中,水稻秸秆96.61万吨,占46%;旱作秸秆113.1万吨,占54%o(二)利用现状。20
2、21年,全市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179.77万吨,利用量163.1万吨,利用率达到90.73%。其中:肥料化利用108.14万吨、饲料化利用21.48万吨、燃料化利用31.23万吨、基料化利用1.35万吨、原料化利用0.90万吨;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的比例分别为66.3%、13.17%、19.15%、0.83%、0.55%o(三)主要问题。1.秸秆收集运输和集中利用难。我市丘陵山区地形地貌特征,制约了农作物秸秆收集运输,加上农作物秸秆分布分散、体积蓬松、密度较低、季节性强等特点,给农作物秸秆规模化利用、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带来很大困难。2 .秸秆离田利用产业化程度低。秸秆农业
3、循环利用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社会化市场主体参与秸秆农业循环利用规模小,秸秆离田利用率低,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全市尚未建立秸秆农业循环利用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模式机制。3 .群众参与自觉性积极性欠缺。农户对秸秆农业循环利用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认识不足,秸秆用之为宝、弃之有害的观念还未深入人心。受传统耕作习惯及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影响,对秸秆农业循环利用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4,设备及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秸秆农业循环高值化利用需要专业技术、设备支撑。目前,专门针对丘陵山区地形地貌的秸秆收集、运输、粉碎、加工设备和秸秆就地就近利用技术模式缺乏,难以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秸秆
4、农业循环利用长效机制。5 .秸秆利用要素保障供给不足。秸秆利用加工厂房及秸秆收储点建设用地困难和资金投入不足,也是我市秸秆农业循环利用工作推进的制约因素。二、工作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绿色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因地制宜、农用优先、就地就近、疏堵结合、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产业发展和科技支撑,以提高秸秆利用率为目标,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利用为主攻方向,以完善利用制度、出台扶持政策、强化保障措施为推进手段,合理布局桔秆利用产业和收储运体系,推进秸秆农业循环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二)基本原则。坚持生态优先与因地制
5、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坚持秸秆利用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根据各地种植业、养殖业特点和秸秆资源的数量、品种,结合秸秆利用现状,优化种植业产业结构和种植业、养殖业空间布局,积极探索绿色种养循环模式,延伸秸秆产业链条,推动形成以不同秸秆资源转化途径为特点的、产业错位发展的秸秆农业循环利用空间布局。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变革。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完善秸秆农业循环利用产业技术体系,着力解决我市秸秆农业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瓶颈。构建秸秆农业循环利用服务体系,强化业务培训,加快先进技术推广普及。坚持突出重点与多元利用。统筹兼顾、合理引导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等离田利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6、。选择基础较好的区县开展秸秆农业循环利用全域试点示范,选择重点领域建设秸秆农业循环利用特色示范工程,推进秸秆利用产业化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强化统筹规划,把秸秆农业循环利用纳入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碳达峰行动方案;建立和完善促进秸秆利用激励约束机制,积极运用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价格政策和财税金融政策,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民积极参与的秸秆农业循环利用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着力构建区域秸秆农业循环利用优势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秸秆利用整体效益。(S)工作目标。按照“模式体系化、布局网格化、基地小型化、产业规模化”思路,通过优化区域布局、创新体制机制、
7、规范利用技术,形成秸秆农业循环利用区域化、多元化、高效化、产业化格局,实现全市秸秆农业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力争2025年全市水稻秸秆全域全量利用,粉碎翻埋还田、覆盖还田、堆汹还田面积达到200万亩,年处理量达到80万吨;建成年利用旱作秸秆50万吨的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利用产业化发展体系;建立年处理旱作秸秆40万吨的秸秆覆盖还田、腐熟还田、家庭养殖饲用等分散利用模式习惯性机制;全市桔秆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离田利用率达到47%,产业化利用率达到30%。三、技术路径(一)秸秆肥料化利用。以水稻、玉米、油菜、小麦秸秆为重点,通过秸秆机械粉碎翻埋还田、堆汹还田、覆盖还田、快速腐熟还田、
8、静态好氧高温发酵堆肥等技术,推进秸秆还田和肥料化利用,实现年利用量100万吨,占利用总量59%。机械直接还田。在宜机化程度较高的集约化规模种植区,全力推广秸秆机械粉碎翻压还田、混埋还田和覆盖还田技术,实现年利用秸秆65万吨。秸秆堆泅还田。在宜机化程度低的秋冬季休耕区域,指导农户粮食收获后将秸秆堆积于田头,加入氮肥或畜禽粪便调节碳氮比,推动秸秆自然腐解还田,实现年利用秸秆15万吨。秸秆快速腐熟还田。在降雨量丰富的积温较高地区,围绕秸秆禁烧重点管控区域,推广秸秆快速腐熟技术,实施秸秆田间快速腐熟还田,年利用秸秆10万吨。秸秆静态好氧高温发酵堆肥。因地制宜,在条件成熟区域推广秸秆静态好氧高温发酵堆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秸秆 农业 循环 利用 指导 方案 20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