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治疗进展(全文).docx
《2022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治疗进展(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治疗进展(全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2022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治疗进展(全文)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等新型治疗方法的应用,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funga1.disease,IFD)发生风险增高,耐药菌株层出不穷。IFD患者面临早期诊断困难、疾病进展速度快,治疗效果不理想、治疗费用高昂等问题,对患者家庭甚至整个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因此,深度解析IFD形成机制,探索更高效的早期诊断方案尤为重要。本文将从IFD诊断及真菌侵袭和耐药机制的前沿进展两大方面,分享近年来IFD的热门研究领域及发展方向,以期为读者提供科研及临床新思路。1. IFD诊断前沿进展1.1 在血液疾病或免疫抑制患者中,晕征或可作为IPA的特异性指标一项纳入6371
2、例患者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在血液疾病或免疫抑制患者中,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晕征诊断IFD的综合敏感性、特异性和比值比(OR)分别为50.4%、91%和6.61%;而在诊断侵袭性肺曲霉病(IPA)时,晕征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一步增加,分别为54.1%和92.2%但值得注意的是,晕征可能无法可靠区分IPA和毛霉菌病(p=0.449)o1.2 对于非免疫抑制患者,非特征性气道侵袭CT表现是更早期的征象2图1免疫抑制患者与非免疫抑制患者的CT表现42.1 %IPA患者同时存在血管侵袭性和气道侵袭性CT表现;在免疫抑制患者中血管侵袭性征象更常见(72.7%vs.55.3%,p=0.013),而在非免
3、疫抑制患者中,气道侵袭性征象更常见(85.6%vs.65.2%,p0.001)在发病10天之内接受CT检查的45例非免疫抑制患者中,仅有13例(28.8%)出现血管侵袭性影像学表现,远低于免疫抑制患者(23/30,76.7%)。因此,对于非免疫抑制患者,非特征性气道侵袭CT表现可能是更早期的征象。1.3 早期低剂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1.DCT)联合肺动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PA)可提高侵袭性霉菌病(IMD)的诊断水平3AB0.010.1阴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图2IMD发热后48小时内(A)或随访7天时(B)CT象征的似然比矩阵早期1.D-CTtCTPA策略可以改善IMD的初始影
4、像学诊断,结合真菌生物标志物和有创诊断程序等其他诊断策略,可以更早确认或排除IMD。1.4 C0VID-19相关IFD的诊断4图3C0VID-19患者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典型CT表现C0VID-19的大流行为IFD的早期诊断带来一定挑战。研究表明,C0VID-19患者存在伴发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风险。若临床疑诊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早期进行抗真菌治疗和手术清创是改善预后和提高生存率的关键。2 .真菌侵袭、耐药机制及治疗策略研究2.1 真菌侵袭的分子机制图4新型隐球菌肺外播散的机制5新型隐球菌肺外播散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在吞噬作用后,新型隐球菌(绿色)可在肺泡巨噬细胞(紫色)内存活,并穿
5、过上皮进入迁移的巨噬细胞内,从而进入间质、淋巴系统和/或血流。新型隐球菌可通过巨噬细胞的呕吐作用被排除,并作为游离真菌在宿主体内播散,或被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吸收并运输到各种器官的血管网中(图4A);接着发生转胞吞作用,新型隐球菌通过受配体相互作用粘附于上皮细胞,被上皮细胞内吞后穿过上皮(图4B);最后的环节是细胞间穿梭及屏障完整性的丢失。新型隐球菌诱导I1.-33(桃色)的产生,与尿素酶一起破坏紧密连接,使得真菌细胞在上皮细胞间穿梭;同时,新型隐球菌分泌PIb1.尿素酶和蛋白酶,破坏上皮屏障,使真菌能够穿过上皮细胞并进入血液(图4C)o图5新型抗真菌策略示意图抑制真菌感染可以通过调控决定真菌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侵袭 真菌 诊断 治疗 进展 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