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细胞组织细胞疾病诊疗规范2023版.docx
《粒细胞组织细胞疾病诊疗规范2023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粒细胞组织细胞疾病诊疗规范2023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粒细胞组织细胞疾病诊疗规范2023版第一节中性粒细胞减少与粒细胞缺乏症正常白细胞总数为(3.59.5)X1091.o当白细胞计数1 .5x1091.时,称为白细胞减少症(IeUkOPenia)O因为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占绝大部分(50%-70%),所以白细胞减少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中性粒细胞减少所致。当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V1.5xIO%.时,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0.5X1O91.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1.ocytosis),简称粒缺,极易发生严重的难以控制的感染。【病理生理】正常人每日在骨髓内生成大量的中性粒细胞(约IO1Vd),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2、CSF)和粒-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能促使骨髓增殖池内的静止期造血干细胞进人细胞增殖周期,诱导粒系祖细胞进一步增殖和分化。晚幼粒细胞停止增殖,在骨髓成熟池内继续分化成熟为杆状核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这些细胞在进入周围血液前可在骨髓贮备池内逗留5天左右,数量可达血液中的810倍。进入血管内的中性粒细胞约有1/2进入边缘池,也就是紧贴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的内皮细胞,它们不随血液流动。临床所测得的白细胞计数,是随血液循环流动的循环池内的白细胞。粒细胞在血管内一般仅逗留数小时即凋亡或移游至血管外进入组织,执行防御病原体等功能,约12天死亡。在感染或过敏反应等情况下,受GM-CSF、G-C
3、SF,黏附分子、趋化因子I1.-8和I1.-I等的调节,粒细胞生成增加,从骨髓释放和进入组织增多,吞噬作用和杀菌活性增强。在严重感染时,机体对上述因子缺乏足够的反应,同时中性粒细胞上的黏附分子(CD1.1/CD18等)和血管内皮细胞上的黏附分子(ICAM-I)被炎症介质所激活,使粒细胞易于黏附血管壁并迁移至组织。【病因】(一)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为一组罕见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多婴幼儿发病,有三种类型:重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SeVereCongenitaIneUgPenia,SCN):由多种基因突变导致,最常见为EZWVE和血血基因突变;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yC1.iCneUtro
4、Penia,CyN)海间隔21天发作粒细胞缺乏一次,每次持续35天,由EZANE基因突变导致;伴随其他先天性综合征包括一些免疫缺陷综合征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此外,尚有种族性和良性家族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ethnicandbenignfami1.ia1.neutropenia)0C)获得性继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药物诱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因。抗肿瘤药物和免疫抑制剂都能直接杀伤增殖细胞群,抑制或干扰粒细胞的代谢和分裂。其他多类药物亦可通过直接的细胞毒性或药物作为半抗原在敏感者体内经免疫机制产生抗体,使粒细胞生成减少或破坏增多。特应性药物性粒细胞缺乏症(idiosyncraticd
5、rug-inducedagranu1.ocytosis)是临床上的严重情况,呈急性发作,多数病例中性粒细胞V0.1x1()91.,伴严重深部组织感染和败血症,特别是老年(65岁),伴休克及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极高。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及G-CSF的应用,病死率已降低为5%。欧洲统计这种粒细胞缺乏发生率为(1.6-9.2)/100万,最常见药物是B-内酰胺类、复方磺胺甲异嗯哩、抗甲状腺药物(卡比马哩)、抗血小板药(嗟氯匹定)、抗癫痫药及非笛体抗炎药等。2 .骨髓损伤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慢性苯中毒;放射线可导致急性和慢性骨髓损伤;骨髓被异常细胞浸润损伤骨髓包括各种肿瘤转移至骨髓,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6、,恶性造血系统疾病及骨髓纤维化等,都能引起骨髓正常血细胞的生成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3 .感染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GnfeCtion-re1.atedneutropenia)许多病毒感染可引起暂时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其机制可能同粒细胞产生减少、重新分布和免疫性破坏有关。病毒性肝炎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十分常见。其他感染如伤寒、结核分枝杆菌和布鲁氏菌病等也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严重脓毒败血症时可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其机制与骨髓贮备池中性粒细胞消耗过多或由于补体激活,使边缘池粒细胞增多有关。4 .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immuneneutropenia)有四种类型:新生儿同种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7、,由于母亲体内产生针对来自父亲遗传的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原的IgG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约711周后会自行恢复;原发性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见于V4岁的儿童,其IgG抗体是针对粒细胞FCyH1.b受体抗原,导致补体介导粒细胞溶解和脾扣押,95%的患儿可在2年内自发缓解;继发性自身免疫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成人最常见的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常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RA)Fe1.ty综合征(Fe1.tySyndrOme,系RA、脾大、粒缺三联征),Sjogren综合征等,其机制可为因抗粒细胞抗体、细胞介导的破坏及抑制G-CSF抗体;药物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5 .慢性
8、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hroniCidiopathicneutropenia)是成人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无症状,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很少,低于0.8x1091.o6 .其他中性粒细胞减少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脾功能亢进症、补体激活综合征(边缘池粒细胞增多),以及假性粒细胞减少(循环池粒细胞减少,边缘池增多)等。【临床表现与诊断】(-)临床表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本身患者除乏力外并无特殊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主要与原发病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引起的各种感染有关。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发生感染的概率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呈正相关;随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加重,感染严重度也加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粒细胞 组织细胞 疾病 诊疗 规范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