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规范2023版.docx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规范2023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规范2023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规范2023版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1.UPUSerythematoSus,S1.E)是一种多发生于青年女性,累及多系统、多脏器的典型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在大多数病例中起病缓慢,呈亚急性和慢性经过,缓解与复发交替出现。【流行病学】S1.E的全球患病率为(3050)/10万,我国1985年对上海3.2万纺织女工的调查显示,S1.E的患病率为70.41/10万,2010年对上海15099名常住居民调查显示,S1.E患病率为19.47/10万。S1.E的年发病率随地区、种族、性别和年龄等而异。发病以青壮年为主,多见于1545岁。【病因与发病机制】S1.E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
2、清楚,大量研究显示S1.E的发病与遗传和表观遗传、内分泌、环境因素(如感染、紫外线、药物)及免疫异常有关。(一)遗传和表观遗传S1.E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其发病常需要多个基因的共同作用。单一基因(如补体CIq和C4)的缺陷仅见于极少数病例。目前认为H1.A-II类基因较I类基因与S1.E的相关性更为明显。遗传方面的危险因素列于表22-3-0-K表22-3-0-1S1.E的遗传危险因素单卵李生发病一致率达14%-57%一级亲属中自身抗体和T抑制细胞功能异常者5%12%频率增加:H1.A-B8、DR2、DR3、DQAKDQBUC2、C4(特别是C4A),CR1.缺陷,FC受体基因,IgG某些基
3、因,T细胞受体(TCR)基因,染色体某些区域Iq41-42、1q23自身抗体与基因的关联:抗DNA与DR2、DR3、DR7、DQB1.抗Sm与DR4、DR7、DQW6抗RNP与DQW5、DQW8抗RHSSA与DR2、DR3、DQA1/DQB1、C2D抗1.aZSSB与DR3、DQW2、DQW3抗心磷脂抗体与DR4、DR7、DR53、DQW7目前国内外共发现100多个S1.E相关的单核昔酸多态性位点,它们主要位于免疫反应相关基因的非编码区。研究显示:NCF12,ATG5、ATG/61.2基因多态性与自噬缺陷相关,R7GR2AjTGAM基因参与免疫复合物清除;IF1.HI、M1.R1.46A、IR
4、F5、IRF7、T1.R7、/R4K/基因多态性能够引起T1.R或IFN-I信号通路传导异常;TNFAIP3、U8E21.3基因多态性影响NF-KB信号通路;S%7W、PTPN22、I1.1.O、PXK、BANK1、B1.K.ETSKTNFSFI3B、CSK、83-和PP2Ac基因多态性与免疫细胞功能改变密切相关。S1.E同时存在表观遗传调控异常。研究发现S1.E患者T细胞:基因组DNA总甲基化水平,甲基化敏感基因TGA3CD401.G.CD70、PPP2C和干扰素相关基因IRF5、IFrr2、STAT1.USPZ8调控序歹IJDNA甲基化水平均降低;存在组蛋白H3和H4高乙酰化;存在miR-
5、21、miR-148a、miR146.miR-29b、miR-142和miR-125a等多种微小RNA(microRNA)表达异常,它们可能通过调控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影响IFN信号通路,从而参与T细胞异常活化;存在多种长链非编码RNA(InCR-NAS)表达异常。(一)内分泌因素一一性激素及其代谢异常在S1.E患者中,育龄期女性的患病率比同龄男性高9-15倍,而青春期前和绝经期后的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这与育龄期女性雌激素/雄激素比值显著增高有关。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发现活动期患者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容量显著高于静止期患者,也有报道示S1.E患者外周血C
6、D4+T细胞ER表达水平较正常人升高。催乳素(PR1.)和生长激素(GH)可刺激S1.E患者的B淋巴细胞分泌抗双链DNA(dsDNA)抗体,其IgG型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环境因素多种病毒感染尤其是EB病毒、细小病毒B1.9、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和巨细胞病毒可能与S1.E发病相关。紫外线照射可诱发或加重S1.E患者病情活动。吸烟者发生狼疮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7倍,但早期被动吸烟并不增加女性成年后发生S1.E的风险。药物也可以诱发狼疮。有报道认为药物性狼疮与药物的乙酰化水平和剂量有关。此外,药物还可能通过表观遗传学机制诱导红斑狼疮发生。目前已有多种药物报道可诱发S1.E,高危类药物有普鲁卡因胺
7、、腓屈嗪(腓苯达嗪);中危类药物有奎尼丁、异烟脐、柳氮磺毗睫;低危类药物有甲基多巴、卡托普利、醋丁洛尔、氯丙嗪、米诺环素、卡马西平、丙硫氧嗨睫、D青霉胺、氨苯磺胺和5-氨基水杨酸、TNFa抑制剂。(四)免疫异常巨噬细胞清除凋亡物质障碍,大量自身DNA或RNA作为抗原释放入血液中,诱导机体产生多种炎症因子和自身抗体;树突状细胞过度激活或自发活化,协同刺激T细胞,导致外周免疫耐受状态打破;T细胞亚群比例和功能失平衡,相关的细胞因子表达紊乱,进而激活B细胞;NK细胞活性降低,对B细胞功能抑制作用减弱;B细胞过度增殖和异常活化,自发产生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和自身抗体;中性粒细胞释放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
8、ETS)增多和清除障碍,促进单核细胞分泌大量炎症因子。【病理】S1.E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结缔组织黏液样水肿、纤维蛋白样变性和坏死性血管炎。狼疮性肾脏病理呈多样性,可表现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变性或局灶性坏死,或毛细血管样基底膜分节状增厚,“铁丝圈”样损害等。晚期肾小球纤维组织增多,血管闭塞,甚或与囊壁粘连而纤维化。狼疮肾炎分为IVI型:正常或轻微病变型(I型),系膜增殖型(H型),局灶节段增殖型(m型),弥漫增殖型(IV型),膜型(V型),肾小球硬化型(V1.型)。具体参见第十七篇第八章第一节“狼疮性肾炎”O心脏及心包结缔组织发生纤维蛋白样变性伴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系统性红斑狼疮 诊疗 规范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