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疗规范2023版.docx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疗规范2023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疗规范2023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疗规范2023版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1.arcoagu1.ation,D1.C)是一种在严重原发病基础之上,以机体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伴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为特征的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由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凝血反应启动,从而导致弥散于血管内,特别是毛细血管内的微血栓形成。在这一过程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因大量消耗而减少,继发性纤溶亢进又导致凝血因子大量降解,产生具有抗凝血活性的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从而引起多脏器栓塞和功能衰竭,广泛严重的全身出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大多数DIC起病急骤,病情复杂,发展迅猛,诊
2、断困难,预后凶险,如不及时识别处理,常危及患者生命。2001年,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ntemationa1.societyonthrombosisandhemostasis,ISTH)所设立的科学标准化委员会(SCC)对DIC的定义:D1.C是指不同的病因导致局部损害而出现的以血管内凝血为特征的一种继发性综合征,它既可由微血管体系受损而致,又可导致微血管体系损伤,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病因】(一)病因1 .严重感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及原虫感染等。革兰氏阴性杆菌最为常见,如脑膜炎双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某些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病毒、立克次体、疟原虫、钩端螺
3、旋体等病原体感染也是D1.C的病因。2 .恶性肿瘤如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其中发病率最高的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其他实体瘤以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肝癌多见,且广泛转移者更易诱发DIe)3 .病理产科见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羊水栓塞、胎盘前置、胎盘早剥、死胎滞留及感染性流产等。4 .手术及创伤富含组织因子的器官如肺、前列腺、胰腺、肾上腺、子宫及胎盘等;颅脑手术,联合器官移植及严重创伤等均可诱发DIC。5 .内科与儿科疾病各种原因所致休克;恶性高血压;严重缺氧;重症肝病及急性胰腺炎;急性肾小管坏死及肾病综合征;溶血性贫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6 .医源性因素包括药物、手术等;肿瘤
4、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溶血性输血反应;细菌污染性输入;严重输液反应等。(一)诱因1 休克休克是DIC的表现,也是DIC的发病诱因,主要原因包括:血流动力学的紊乱,血流缓慢;多种生物介质活化血小板,激活凝血过程;组织细胞缺氧坏死;合并代谢性酸中毒;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液浓缩及黏滞度增高。2 .酸中毒因血液凝固性升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酸性代谢产物对内皮细胞损伤等原因所致。3 .单核巨噬系统功能受抑严重肝病、脾切除术后、肾上腺皮质激素大量应用可封闭单核巨噬细胞功能,降低其清除已激活凝血因子的能力。4 .缺氧组织坏死细胞溶解,内皮细胞损伤,组织因子表达释放。5 .妊娠妊娠期多种凝血因子水平增高
5、、血小板活性增强、纤溶活性减低、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发病机制】(一)微血管体系损伤1.血管壁损伤在缺血、缺氧、内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酸中毒等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发生轻度损伤,包括:VWF合成释放增加;PAF释放;合成FV、HMWK,表达TF;合成分泌PA1.或发生重度损伤血管壁结构破坏,包括:血小板黏附于胶原;伴随血小板黏附聚集出现血小板释放反应;TF合成和活性增加;抗凝蛋白含量及活性下降。2,血小板活化包括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刺激花生四烯酸代谢与TXAz生成;活化的血小板释放PF3促进凝血;ADP和5-HT释放加速诱导血小板聚集及缩血管作用。3 .凝血途径的激活凝血途径的激活是DIC
6、发病机制中最重要的一环。组织损伤、内毒素血症、感染等可使组织因子及其类似物释放入血而启动外源性凝血过程,抑制TF/VHa可完全阻断内毒素诱导的凝血过程。血管内皮受损,因子XI和内皮下胶原组织发生接触激活而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细菌内毒素、血浆中游离饱和脂肪酸、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可直接激活因子XI。4 .抗凝系统受损AT是最主要的凝血抑制物,其血浆水平下降,一方面由于激活的中性粒细胞释放弹性蛋白酶的水解作用,另一方面则由于AT的生成受到干扰;PC系统维持血液循环中抗凝系统稳定的能力下降;D1.C患者存在获得性TFP1.的不足或功能缺陷。5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紊乱D1.C早期凝血系统被激活,而由于
7、血管内皮细胞持续高表达PAI-I,同时缺氧使t-PA合成减少.PAI-I释放增加导致纤溶系统则极度受抑;晚期DIC可产生继发性纤溶亢进。(一)发病机制DIC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但以凝血酶生成为中心关键环节。TF在DIC凝血反应启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细胞因子也在D1.C发病中发挥作用;免疫性血栓形成(immunothrombosis)失衡通过TF启动了凝血途径,参与了DIC的发病。1.TF在D1.C发病中的主导作用外科大手术、创伤、产科意外导致TF直接释放入血;细菌感染、内毒素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炎症因子激活机体单核巨噬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以跨膜蛋白形式表达TF,启动外源性凝血;内皮细胞损伤
8、后,内皮下胶原暴露,汕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抗凝血酶系统、PC系统、TF通路抑制剂系统的缺陷共同作用导致凝血功能失衡,凝血酶过度产生,导致广泛的微血栓形成。同时,凝血过程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进一步发生消耗性低凝和继发性纤溶亢进从而引起微血栓形成、广泛出血、休克和微循环障碍等一系列临床表现。2 .炎症因子在发病中的作用多种细胞因子可以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TF表达:TNFJ1.-IaJ1.-IpJ1.-6、I1.-8、MCP-I可以上调TF表达;TGF-B、I1.-4、I1.-10、I1.-13可以抑制多种因素介导的TF表达增加。细胞因子对Pe和PS的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弥散 血管 凝血 诊疗 规范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