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生物学理论.pptx
《心理生物学理论.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生物学理论.pptx(2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心理生物学(psychological bi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物学基础的科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2013-36自上世纪初至今,不少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以生物学的方法探索心身相互关系的规律,逐步形成了心理生物学研究方向。心理生物学方向和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动力学方向,是心身医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主要方向。2013-36使用包括解剖法、破坏法、电刺激法(可通过急性或慢性埋藏电极)、电记录法(如脑电、皮肤电、胃电)、生物化学法等生物学研究手段,同时也使用心理测量、行为分析和行为记录等心理行为学方法。早在本世纪20年代,著名生理学家Cannon WB通过大量的动物生理实验,提出情绪状态对
2、机体生理生化功能产生明显的影响,他特别指出下丘脑在这一作用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3-36苏联巴甫洛夫学派进行皮层内脏相关以及后来的皮层内脏病理学研究,表明高级皮层活动对内脏活动有强大影响,皮层活动障碍可引起胃溃疡病的发展、心血管机能紊乱、体温调节障碍、以及神经精神疾病等等。(巴甫洛夫学派主要理论后来还被行为学派推举为经典条件反射)2013-36Selye H提出应激学说,认为应激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种全身性应变反应。正常时,这种应变反应利于体内的调整和适应也能够被机体所忍受,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刺激过强或过久,则可导致心身功能失常,甚至死亡。2013-36发现轻度电刺激猫下丘脑特定区域可
3、引起恐惧、发怒和其它生理反应,从而引起了一系列脑的电刺激对行为和生理变化的实验研究。1954年,他又提出下丘脑前、后部分别属于向营养性系统和非特应系统,为以后心身疾病的有关中介机制分析提供了神经系统的依据。2013-36阐述了心理变量和生物学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强调心理社会因素与生理因素相互作用对健康和疾病有重要意义。由于Wolff在实验研究中对心理变量进行定量,所记录的生理病理变化也可以测量,是一种数量化的科学研究, 因而这种研究方式成为50年代以后心身疾病研究的重要方向。2013-36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康复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心理生物学研究,并且被直接应用于临床。70年代以后,则进一
4、步开展心理社会各因素与健康和疾病各有关因素之间更细微的内部联系的研究。根据心理生物学研究的两方面变量心理行为变量和躯体各系统、各水平的功能活动变量,可以大致对目前2013-36不同心理变量对生理病理活动的作用 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最明显的心理方面变量是情绪、个性、行为方式和生活事件等。因而目前心理生物学研究也较多反映在这些变量方面。情绪状态对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但要探明哪些情绪会对生理功能有影响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则并非易事。例如长期紧张焦虑较之抑郁失助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似乎有所不同,对不同个体的影响也似乎不同,但这种现象的机制尚须有充分的心理生物学研究数据加以说明。2013-36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 生物学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