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财政改革 创新支农机制 综述范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化财政改革 创新支农机制 综述范本.docx(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深化财政改革创新支农机制贯彻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我们将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创新投入保障机制,增强农村发展动力上下联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强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要求,调整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安排各项收入,盘活农业结余结转资金,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确保总量增加、比例提高。会同省级部门通过规划对接等措施,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建立“市县多投入、省级多补助”激励机制,鼓励市县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形成上下互动、合力推进的投入格局。政策激励,实现财政金融互动。积极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农业产业化贷款贴息等政策,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
2、业农村资金的投放。充分运用财政以奖代补和风险补助方式,弓I导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撬动更多金融资本投入。杠杆撬动,弓I导社会资本投入。鼓励各地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吸引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投入。鼓励各地探索将农村经营性设施建设推向市场的有效途径,弓I入PPP模式开发建设。完善“一事一议”奖补政策,引导村民筹资筹劳。二,创新资金分配机制,赋予自主发展权力完善财税体制,夯实底部基础。率先启动以调整企业所得税、印花税、契税收入级次划分为重点的税收分享体制改革,同步改革完善对县财政体系,提高市县税收收入占全省地方税收收入的比重。实施新一轮扩权强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县(市)经
3、济管理权限。按照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规定,实施综合分类考核,激发各地经济发展活力。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扩大乡镇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试点,提高基层财政保障水平。优化转移支付,推进财力下沉。按照“创新机制、分层保障、统筹协调、强化绩效”的思路,进一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将财力向市县逐步倾斜。特别是在民生保障方面,按照政策规定,计算必保需求,对市县缺口给予一定补助;对人均民生支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地区给予倾斜照顾,逐步缩小地区差异,提高市县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加快放权赋能,给予自主权限。调整转移支付结构,把具有特定政策目标,适用因素测算分配、适合市县统筹管理的专项资金纳入定向财力转移支付,由市县
4、在规定范围内因地制宜确定项目,赋予市县政府项目决策权力和资金管理责任。=,创新资金使用机制,激发农业生产活力深化涉农资金整合工作。推动符合条件的地方开展涉农资金整合工作是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确定的改革事项之-O我们将把资金整合的理念贯穿于财政资金管理全过程。按照”整合项目,聚集资金、整体打造、综合示范”的要求,以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为指导,以预算编制、优势产业、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为平台,把各项涉农资金进行统筹安排,重点投放。同时,继续开展打捆下达农业财政专项资金试点工作。巩固提升民办公助方式。近期,一篇题为警惕国家涉农项目下乡偏离政策初衷的情况反映,弓I起了东明书记和昌平常委的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
5、。我们认真研读,究其原因主要是涉农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招投标方式,发包项目工程,造成村民参与程度很低、村级组织能力弱化、基层矛盾冲突多发等问题,偏离了涉农项目下乡的初衷。我省自年以来,在财政支农项目实施中,努力探索实践以“六民六制一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民办公助方式,让农民以主人翁身份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切实保障其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实践证明,民办公助方式巩固了农民群众在支农项目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破解了受益农民积极性不高和支农项目建设主体缺位等难题,促进了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基层政府角色的转变。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专题报道了我省这一做法,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的肯定。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民办公助的推行力度,不断巩固深化,更加突出农民参与财政支农项目建设的主体地位。一探索项目资产量化机制。为管好用活政府对农业农村投入形成的资产,使其发挥长期效益,我们将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护”的原则,努力探索政府投入形成资产成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纽带的有效路径。优先让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财政支农项目申报和实施,并将项目资金用于产业基地、营销体系建设所形成的资产,量化到户.量化到社员,作为社员的奥本参与生产经营,参与利润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