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新开拓.docx
《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新开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新开拓.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新开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四卷,通篇凸显着“为人民谋幸福”这条鲜明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就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确定的终极价值目标。他深刻意识到饱受苦难、历尽沧桑的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强烈渴望,深刻意识到站起来、富起来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深刻意识到党和政府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幸福生活的需要所承担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始终把“人民幸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装在心中,贯穿于
2、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习近平幸福观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新境界,是引领中国人民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同时也是给世界各国人民走向幸福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民幸福观”的继承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幸福观的核心要义。关于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有许多明确的论述。他指出,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他说:“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
3、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J为此,他对全党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同时又把人民看作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求全党要为人民谋幸福,并根据新时代新情况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最突出的亮点,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极大发展。“全面幸福观”的集中体现。促进个人
4、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是习近平幸福观的根本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心目中的人民美好生活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主要方面:一是在民主方面,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二是在法治方面,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三是在民生方面,要求“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四是在公正方面,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五是在安全方面,“建设平安中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六是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幸福观 开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