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内科学讲义04-9慢性腹泻.docx
《南华大内科学讲义04-9慢性腹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华大内科学讲义04-9慢性腹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慢性腹泻一.概述正常人大便次数差异很大,自每日2-3次至每周2-3次不等,一般重量为150-200gd,含水量60%-80%o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如每日超过3次),排粪量增加(如超过200gd)z粪质稀薄(如含水量超过85%)。腹泻病史短于3周者为急性腹泻,超过3周为慢性腹泻(chronicdiarrhea)o二.发病机制正常人每24小时有大量液体和电解质进入小肠,来自饮食的约2L,来自唾液腺、胃、肝、胰分泌的约7L,总计在9L以上,主要由小肠吸收,而随粪便排出体外的水分不到200ml,这是水在肠道分泌和吸收过程动态平衡的结果。如平衡失调,每日肠道内只要增加数百毫升水分就足以引起腹泻。肠
2、道水的分泌和吸收一般伴随和继发于电解质的分泌和吸收。肠道通过3种机制进行腔内电解质的转运被动扩散主要发生在空肠,电解质只能顺着浓度梯度转运,不能逆浓度梯度转运;主动转运:主要发生在回肠和结肠。此时钠离子在Na-K-ATP酶(即钠泵)作用下,由侧基底膜向细胞外间隙转运,形成肠上皮细胞内钠离子的低浓度(15OmmoI/L)和低电位(-35mV),肠腔内Na因而被动进入肠上皮细胞,并被钠泵持续不断地转运到细胞外间隙;溶质牵引作用:指继发于水运动的溶质转运。如葡萄糖的吸收刺激水的吸收,水吸收后又通过溶质牵引作用促进钠的吸收。在空肠,相当多的Na+转运是继发于水的吸收。在正常情况下,肠道水与电解质的循环
3、赛和分泌,受着许多生理因素的调节,包括神经、激素和渗透压等的调节。从病理生理的角度,可将腹泻发病机制分为: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有渗透活性的溶质;肠腔内电解质的过度分泌;炎症所致病理渗出物大量渗出;肠道运动功能失调而致肠蠕动亢进。据此,可将腹泻分为渗透性、分泌性、渗出性和胃肠道运动功能异常等4种类型。但在临床上,不少腹泻往往并非由某一机制引起,而是在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1 .渗透性腹泻是指由于食入大量不能吸收的溶质,使肠腔内渗透压升高,大量液体被动进入肠腔而引起的腹泻。临床上,渗透性腹泻主要由糖类吸收不良引起,而糖类吸收不良的主要病因则是双糖酶缺乏。如先天性的乳糖酶缺乏所引起的乳糖不耐
4、受性腹泻,在我国相当常见。而各种疾病引起的小肠粘膜萎缩和刷状缘病变也常伴有双糖酶的缺乏(如成人乳糜泻,细菌、病毒性肠炎后,某些肠道寄生虫感染等)。由于在糖的消化过程中,大分子糖类最终被分解为小分子的单糖或双糖,在双糖酶或单糖转运机制缺乏时,这些小分子糖不能被吸收而积存在肠腔内,使渗透压明显升高,形成一个渗透梯度,使大量水分被动进入肠腔而引起腹泻。渗透性腹泻与小肠疾病引起的吸收不良常有密切关系,但两者并不相同。吸收不良除了因糖吸收不良导致渗透性腹泻外,还可伴有脂肪和蛋白质吸收不良,此时脂肪吸收不良也是腹泻的重要原因,临床表现为粪便含有大量脂肪,常伴有多种物质吸收障碍所致的营养不良综合征。这类病因
5、包括:腔内因素(脂肪消化不良),见于慢性胰腺炎等;粘膜因素,见于成人乳糜泻、Whipple病等;粘膜后脂肪吸收不良,如广泛的小肠淋巴瘤、肠结核、Crohn病,或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等。至于外源性泻药和其它一些药物如硫酸镁、甘露醇、乳果糖、考来烯胺等所致的渗透性腹泻,则与吸收不良无关。渗透性腹泻有两大特点:禁食48小时后腹泻停止或显著减轻;血浆-粪便溶质差扩大。所谓溶质差(solutegap)z是指粪便渗透压与粪便电解质摩尔浓度之差。由于粪便在排出体外时,渗透压一般与血浆渗透压相等,因此,可用血浆渗透压代替粪便渗透压。计算公式为:溶质差二血浆渗透压-2X(粪NA+粪K+)。正常人的血浆-粪便溶质差5
6、0mmolLH2,渗透性腹泻患者由于粪便渗透压增高,溶质差往往10OmmOl/LH2O。2 .分泌性腹泻是由于胃肠道水与电解质分泌过多或吸收受抑制所引起的腹泻。正常人肠道水和电解质的分泌发生于肠粘膜上皮隐窝细胞,而吸收则发生于肠绒毛细胞。当肠细胞分泌增强、吸收减弱或二者并存时,均可引起水和电解质的净分泌增加而引起分泌性腹泻。能引起分泌性腹泻的促分泌物很多,可分为三类:2.1 细菌肠毒素这类肠毒素的特点是只促进肠上皮细胞主动分泌,并不引起肠粘膜组织的损伤。肠毒素可先在体外产生,然后被摄入(如食物中毒),也可由细菌在体内产生。肠毒素的作用通常不依赖于细菌的存在,故症状可具有自限性。见于急性食物中毒
7、或肠道感染,最典型的例子是霍乱。2.2 内源性促分泌物引起的分泌性腹泻体内产生的某些肽、胺和前列腺素等物质均具有促进肠道分泌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特别是在摄取胺前体脱竣细胞(amineprecursoruptakeanddecarboxylation,APUD)肿瘤时,常可产生大量促分泌物而引起分泌性腹泻。典型例子是血管活性肠肽瘤(VIP瘤),或称弗-莫综合征(Verner-Morrison综合征),亦称胰性霍乱。这是由于VIP瘤产生大量VIP而引起的疾病,临床上以水泻、低血钾、无胃酸(或低胃酸)为特征,故又称水泻低血钾无胃酸综合征(WDHA综合征)。VIP促进空肠、回肠和结肠的水和Na+、K
8、+、C卜等电解质分泌增加导致水样腹泻。促胃液素瘤、类癌综合征和甲状腺髓样癌也都是伴有分泌性腹泻的APUD肿瘤,它们分泌的促胃液素、5-速色胺、前列腺素、P物质、降钙素等激素或介质均能刺激胃肠道过度分泌而引起分泌性腹泻,其中有些物质还能促进肠道运动。23内源性或外源性导泻物质所引起的分泌性腹泻如胆酸、脂肪酸、某些泻药等。正常人的胆酸在肝内合成后,随胆汁进入肠腔,大部分在回肠被吸收而回到肝(肠肝循环),每日由粪便排出的胆酸仅50Omg左右。在广泛回肠病变、回肠切除或旁路时,胆酸重吸收发生障碍而大量进入结肠,刺激结肠分泌而引起分泌性腹泻。过量脂肪酸对结肠的刺激也是分泌性腹泻的原因之一。引起肠腔内脂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华 大内 科学 讲义 04 慢性 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