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场到城市国有农场变迁中的产权交易和身份配置 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浅析.docx
《从农场到城市国有农场变迁中的产权交易和身份配置 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浅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农场到城市国有农场变迁中的产权交易和身份配置 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浅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摘要城镇化是土地产权和个体身份重新配置的结果。本文提出“产权体制”概念,以指在产 权交易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非正式合作关系。城镇化过程中的产权体制包括两个重 要的范畴一一土地产权和身份产权,二者处于动态的配置和互动状态之中,城镇化通过产权 的交易和配置逐步推进。基于Z省S市国有农场G的案例,本文提出了以产权体制解释城 镇化过程的路径。国家通过产权配置推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而农场职工、村民等不同主体 则希望通过资源交换和权益让渡等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城镇化是对原有基于土地和身份产 权、社会组织方式所建立的产权体制的解构和重构。国有农场变迁的不同阶段反映了土地产 权权属及身份权利分配的博弈过
2、程,也折射出“单位制”组织的改革发展历程。关键词国有农场;城镇化;产权交易;身份配置;产权体制一、研究问题城镇化是社会组织方式的变化,其核心在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土地作 为城镇化发展的关键要素,暗含着从集体土地到国有土地的转变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房地产市场化和土地招拍挂制度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和土地开发效率,形成了 以土地发展为导向的城市治理结构(于洋,2019)o有关城市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发 展的制度安排、治理结构的组织架构和行为特征,以及城市发展联盟的形成(Wu, 2003; 何丹,2003; Zhang,2002)o城市经济学研究中有两个较为重要的
3、理论一一增长机器(growth machine)理论和城市体制理论(Urbanregimes),用以分析不同的城市主体如何组成不同的 增长联盟或建立非正式的合作关系,以土地的开发利用等多种方式推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 政策的实施(StOne, 1989; Logan & Molotch, 1987)斯通丰富了 “城市体制理论”的相关 研究,按照体制的目标和特征等将城市体制分为四种类型:维持型(maintenance Orcaretaker regimes)s 发展型(development regimes)、中产阶级进步型(middle-class progressive regimes)、 低
4、收入阶层机会扩展型(low-classopportunityexpansionregimes)。“体制”是一种组织形式, 其中发展型体制特指政府和城市商业精英间建立的非正式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对土地资源的 运作和开发等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促进经济增长(Stone, 2008)这一模式可 用于思考推动中国城市化的方式,城市发展动力中国家力量、市场力量、社会力量三者是何 种关系,以及不同配置方式对于城市空间的构筑和治理结构变化的影响。土地利用转型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中土地权属关系的变化以及不同参与者的 互动关系推动着该区域社会的发展与重构。土地产权的制度安排是重新界定权属的配置过
5、程,涉及不同主体的产权交易和利益分配。已有的社会学研究关注土地集体产权中的社会性 合约建构、产权博弈中的追索权、关系产权等议题(折晓叶,2018;臧得顺,2012;曹正汉, 2008;周雪光,2005;周其仁,2004),不同于经济学学术传统中强调产权的“排他性”“独 立性”和“边界清晰”(Hart, 1995; Coase, 1960; DemSetZ, 1983)。在中国的产权实践过 程中,许多方面含糊不清,留有解构和建构的空间,如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戴红帽子”, 珠三角农村地区产权改革中的“外嫁女争议”,浙江城市开发中出现的“以土地换社会保障” “土地换股权”等模式都是如此。一方面,这
6、些经验事实表明,土地/社区集体产权并非基 于市场或正式的合同约制达成的产权共识,而是一种社会合约性产权,常以非正式的合作方 式协调、处理土地权属等免杂问题;另一方面,“土地换社保或股权”的方式是基于土地产 权的资源交换和权益让渡,实则是一种身份产权的重塑(王庆明,2019),不同主体的身份 在特定的关系结构中得到形塑和界定。对于许多产权交易而言,相互之间的默契、理解和社 会期待是一种比法律协议、正式合同更为有效的关系建立方式。这一路径中呈现多元产权结 构并存互融的特征,产权主体的互动、行动策略以及国家的强力干预建构出产权演化的多重 逻辑。以往研究大多关注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中村变迁和单位制解体后的
7、社区构建。前者是村落 集体与城市的博弈与土地转型,后者基于企业契约的合同解除并在国有土地上进行物业小区 兴建与社区建设,二者展现了城市化中农村与城市的两个维度。在该连续统中,国有农场处 于中间位置。从土地利用的角度看,农场是农村;从身份的角度看,农场是城市或单位制社 会。国有农场的变迁反映了土地利用转型,而其单位制解体的过程也反映了组织方式的变化 和个体身份的重构。因此,农场变迁提供了分析中国社会转型的第三种视角。在国有农场从 建立到转型的过程中,“产权模糊”在其发展初中期提供过成功的经验,农场组织和农民集 体合作建场,集体土地等生产资料归入农场,农场赋予了村民单位职工的“身份”。基于土 地的
8、非正式互惠合作推动了农场以及该区域的生产发展。这一产权模糊交易的过程体现了产 权主体为达到某一共同的预期和目标所结成的“联盟”。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城 镇化,国家推动产权明晰与效率优先的市场机制的建立,导致农场和农民集体合作关系被打 破。农场土地产权权属发生变更,原有的产权秩序被新一轮的产权制度安排所置换,引发了 土地产权的追索和利益分配的博弈;农场改制造成职工集体下岗,引发了身份产权的重新配 置和社会组织方式变化,加剧了农场后期改制中出现的诸多实践难题。这给我们提出一系列 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农民集体和农场组织通过何种产权安排(土地产权和身份产权)推动 农场的生产发展?农场改制中的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从农场到城市国有农场变迁中的产权交易和身份配置 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浅析 农场 城市 国有 变迁 中的 产权交易 身份 配置 农地 产权 制度改革 农村市场 经济发展 浅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