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隐患排查存在的形式主义.docx
《事故隐患排查存在的形式主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故隐患排查存在的形式主义.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为什么隐患排查是根本防不住事故的?11突击式安全检查倒逼企业搞形式主义。一人感冒大家吃药的监管模式已经烂熟于心,套路再熟悉不过Q按说各地在这件事 上已经不用开会发文件了。只要出了事故,监管部门早早做好了检查的准备,企业早早 做好了迎检的准备。而这时候企业会把迎检作为头等大事,梳理制度,整理档案,完善 记录做的更周密一点的,开个警示教育会、组织一次演练,领导带队检查绝大部分人的精力都用在了组织安全生产活动上,却没有心思没有关注安全生产本 身,这个时候对作业现场的监督、管控不是加强了,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 Q但是, 这些形式往往是检查的要点重点,甚至是工作亮点。任何企业都会做,而且要做的完美。2
2、隐患排查就是以“静态的点”搏“动态的线二监管部门或是其他外力开展的隐患排查,只能以某个具体时间点切入,了解当时当 场的静态情况。而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很长的线条,且是持续运动的。以“静态的点” 去发现“动态的线”上的隐患,局限性太大,偶然性太多。比如检修作业,检查的时候碰上了可以查隐患,没碰上你就没法查。而且有时候企 业是能够掌握这个“静态的点”何时发生的,会尽全力呈现一个完美的“点”,尽量不给 监管部门“添麻烦”。3不管出啥事故,都查灭火器。事故以后的大排查大整治,是为了汲取教训,堵住事故暴露出的漏洞,防范同类事 故再次发生。可有时候,事故原因还没找到,事故教训还没有出来,大检查开始了,为 什
3、么查,查什么都不十分清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针对性。因某个事故而组织的 本应很有针对性的大检查,很快落入俗套,不管啥事故,不管啥行业事故,都查灭火器。 隐患一大堆,和事故教训沾边的没几个。这样的排查何以防住事故!4格式化八股化的事故调查有待改进。对事故的调查和反思,甚至大众对事故的关注,更多集中在管理上和责任上。技术 层面的关注和反思不够。事故调查报告在分析原因时,基本上是两个层面:作业人员违 章为直接原因和主体责任不落实、风险隐患排查不到位、培训教育不到位等为间接原因。 格式化、八股化的调查报告,很难让人找到切入点去分析事故,除了后果惨痛,不知道 该汲取什么教训,借此改进哪些方面。这样的
4、调查报告很难指导日常隐患排查,也难以 推动安全技术规范标准的改进。而规范标准不是来源于事故教训,不是用血的教训写成, 靠专家在办公室讨论出来的规范标准如何能防住事故?5每次事故后强调安全监管不到位。我们一直以来都过度相信安全监管的力量,认为只要监管到位,企业就不会发生事 故。所以每次事故背后的指向,基本都会涉及“安全监管不到位”。可是,大家要明白, 监督之于管理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所谓必要条件,就是没有不行,但 有也不见得一定行。安全管理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各类责任主体做好自律,自律落实到行业、属地、企业 三个层面:行业要管好安全、属地也要管好安全、企业要管好安全。只有当自律做不好,
5、 才需要监管。而高质量的监管是要把握好分寸和界面,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监管过 度。所以,过度监管堪称又低效又代价高昂的一种管理方式。6安全绝不是靠监管出来的。各种安全检查一轮接着一轮,一出事故就大检查,但为什么没有预期的效果呢?不 是说不要安全检查,必要的安全检查也是监管的环节,但要对安全检查的频次、范围和 深度做科学的安排。我们要明白:安全管理的执行过程必须由企业自身来完成,安全检 查和碎片化的隐患查找有一些帮助,但不能替代系统性的安全管理。如何做好监管?需 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但我们必须明白,运动式的粗浅的安全检查方式不应该是监管的 主旋律。71安全职责错位必须纠正。我们很多企业安全做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事故隐患 排查 存在 形式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