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优质稻米)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docx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优质稻米)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优质稻米)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优质稻米)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项目区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农业基础条件差1、灌溉方式落后、工程老化,水资源利用率低。*灌区 发展历史比较长,90%以上的灌区均修建于70年代以前,大 多数干、支渠道修建于50、60年代,目前绝大部分输水渠道 均为土渠,已运行40多年。灌区曾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 出过巨大贡献,但由于没有受到各个方面应有的重视,灌区目 前的现状令人担忧。目前渠道渗漏、淤积及杂草阻水使有效灌 水断面缩小,输水能力大为下降,渠系水实际利用系数不足 48% O2、农田水系混乱,田间工程不配套,费地费水。灌区隶 属江淮冲积平原,北部沿运及通北地区西高东低,
2、区内经六 七十年代大力推行旱改水、泅改旱,农田基本建设虽有一定 基础,但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灌溉渠道布局混乱,不 少地区土地平整条田建设滞后,农田水系紊乱,渠系及建筑 物配套标准低,导致农田越级串灌、漫灌、大水淹灌现象严 重,既浪费了耕地,也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同时,灌区工程 配套不完善,70%的建筑物尚未配套,80%以上的灌区灌溉技 术落后,灌溉水利用系数低。许多工程设计标准偏低、不配 套,支渠以下建筑物以洞代桥,支斗渠分水无控制闸,田间 无进水洞现象普遍存在。3、灌区工程原设计标准偏低,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 求。灌区工程过去是按照“先远后近、先高后低、分区轮灌” 模式设计,农村责任制落
3、实后,随着目前作物茬口集中、用 水高峰期用水矛盾很大,渠系末端和较高田块灌不上。农民 抢水现象时有发生。4、田间机耕路窄,不适应农机作业。由于项目区河沟纵 横,目前尚未形成贯通的道路,田间机耕路既窄又少,有的 田块农民要乘船劳动,给农机作业带来不便。农业增效缓慢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小,一家 一户难以实现规模生产、规模效益,长期以来项目区群众习 惯于传统生产模式,土地产出率低,通过农业综合开发,能 有效组织农民向低产低效开战,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产高效 农业,实施无公害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投入相对不足近年来,由于农业主产区农业比较效益低,多数村、组 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对农业的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低产田 改造 项目 优质 稻米 建设 必要性 可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