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 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的认识 说课稿.docx(5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以核心理解促认知建构圆的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我想表达的主题是:以核心理解促认知建构。下面从四个方面阐述我的思考。“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直线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平面图形认知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圆,是小学阶段学生认识的第一个曲线图形,认知难度要高于直线图形。梳理教材,会发现本课涉及的概念比较多,知识点密集:画圆、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探索半径、直径的特征,如果就知识点依次展开教学,课堂往往会显得急促而臃肿。分析这些内容,我们会发现,所有这些都是围绕一个核心展开的。那就是:圆是平
2、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也就是墨子所说的“圆,一中同长也“。换言之,正是有了“一中同长”,才有了圆的存在,这是画圆的方法本质所在,是圆心、半径两个概念的实际意义,也是半径、直径特征的根源。所以,“一中同长”应该成为我们组织教学的核心,所有内容都是这个核心的外在表现。为了了解学生对圆的已有认知情况,课前我对五年级的50名学生进行了调研。调研问题:L用圆规画一个圆,说说用圆规画圆的注意事项。2.你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3.你对圆的知识有什么疑问?38%的学生能够用圆规一次性成功画圆;画圆遇到困难的学生,也基本可以说出用圆规画圆的方法,问题出在针尖的位置和
3、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容易改变,这是操作性问题可提前在家练习。56席的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圆心、半径还有直径。所以,操作和概念的认知都不是问题,而为什么可以用圆规画圆,为什么起名为圆心、半径,这些看似习以为常的内容,是学生重点关注的问题,应该成为核心理解的一部分。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1 .在观察、想象、操作等活动中感悟圆的有关特征,围绕“一中同长”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能用圆规等工具画圆。2 .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积累研究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3 .通过学习,提高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其中,学会用圆规画圆,认识圆各
4、部分名称及特征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圆的本质特征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在教法上,我采用问题引领法、直观演示法,以核心问题为引领,以任务为驱动,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在活动中积累研究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在学法上,以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方式,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数学活动,在操作、想象与思辨中,体会“一中”、“同长”的本质特征。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共安排四个环节。环节一:游戏设计,初步感知趣味运动会上的套圈游戏吸引了很多同学,如何设计一个多人共同参与,且公平站位的套圈游戏?你能帮体育老师解决这个难题吗?怎样站才公平?学生依靠直觉通过想象做出判断,要使游戏公平,人和套圈目标
5、的距离必须相等,队形要围成一个圆形。倾听了学生的想法后,我将套圈目标标记为小旗。出示:任务摆圆,同学们到小旗的距离相等,就能形成一个圆吗?这样站公平吗?我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学生在学习单上用一个圆点表示一位同学,在小旗四周画一画;并请一位学生借用小磁扣在黑板上板演队形。学生将注意力聚焦在人与小旗距离上,如何解决人与小旗距离相等?是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有的学生凭借感觉画圆点,有的学生用尺子量一量确定距离。展示作品时,紧紧围绕核心问题“人与旗的距离相等”进行交流:摆得不太圆,怎样才能摆得更圆呢?学生通过测量与调整,体会只有人与旗的距离一样长,才能形成一个标准的圆。这时我指出:现在还不是一个
6、完整的圆,如果再增加一些像这样到小旗距离相等的点,随着点越来越多,越来越多,这无数个点就形成了一个圆。学生通过想象、验证、调整、创造,在直观操作中进一步感知圆的特征。环节二:自主探究,建构认知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圆的本质,接下来我安排了两个层次的比较。首先,比较“距离”。如果距离不相等,还能围成一个圆吗?你认为要形成圆的关键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得出:不相等的话就会出现有的地方凹有的地方凸;形成圆的的关键是要有一个中心,其他的点到这个中心点的距离相等。对于学生积极发言,善于思考的行为,我及时给予表扬。第二个层次,纵向比较。其他的平面图形中也有这样
7、的中心和到边线任意一点都始终相等的距离吗?引导学生通过从一般多边形到正多边形的比较,再次聚焦:中心,和不变的距离这两个关键信息。就是圆区别于其他一切平面图形本质所在。这时,我放慢语速一一因此数学家给他们分别起了名字,你知道分别叫什么吗?请学生介绍:这个中心叫圆心,用字母O表示;始终不变的距离叫半径,用字母r表示,再结合活动一摆圆的过程,说一说圆心和半径分别在哪里,让学生在黑板画一条半径。这时我追问:半径只能从圆心画到这个位置吗?对半径你又有哪些认识?学生结合摆圆活动的体验,认识到圆是由到中心距离相等的无数个点组成的,而连接圆心到每一个点的线段都是半径,所以,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
8、都相等。在学生对中心和始终不变的距离有了充分的感知后,我介绍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墨子描述:“圆,一中同长也。”学生在动画演示中直观感受圆正是由到“一中”都“同长”的无数个点所组成的。带着对圆的进一步认识,我引导学生进入画圆板块。画圆是操作技能,更是进一步理解圆的本质特征的载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画出一个圆,我们一般要到用的工具是圆规,我请学生介绍圆规并尝试用圆规画一个圆,交流展示时,先出示反例,引发学生辨析:为什么现在有了圆规,却画不成圆呢?遇到什么问题了?有了画圆的体验,学生的分析有理有据:针尖动了,两脚间的距离也改变了。进而明确:画圆时,针尖的位置就是圆心,画圆时,需要固
9、定针尖,两脚距离要保持不变。为什么用圆规可以画一个标准的圆?我出示成功作品追问。学生通过操作与思辨找到工具背后的原理:圆规的针尖可以固定一个点,画的过程中针尖和笔尖保持距离不变,旋转一周,这些距离不变的点,组成了一个圆。学生逐渐感悟,从“针尖”到“笔尖”蕴藏着“一中,同长”,正是满足了一中同长,才能画出圆。在充分交流与理解的基础上,我示范画一个圆,标出圆心、半径。明确了操作圆规的注意事项,又有了对圆规背后原理的理解,我出示任务二画圆,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进一步明确,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圆的大小和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有关,再次凸显“距离”。对于问题3,学生似乎遇到了困难。我适时点拨:半
10、径,顾名思义,就是“径”的一半,那么完整的“径”在哪儿呢?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这个完整的径就是直径,用字母d表示。随后,学生对直径的特征理解,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因为有了半径特征的研究做铺垫,自然是水到渠成。环节三:尝试创造,凸显本质带着对圆的深入认识,我请学生创造圆。活动要求:可以借助学具袋里的工具,也可利用生活中的物体。但不可以使用圆规、不能描圆面边线。学生小组合作,积极创造。有的学生用手臂在空中比划了一个圆,有的学生用尺子与铅笔转了一圈形成了一个圆,有的学生借助绳子画出了一个圆,还有的学生用回形针和铅笔创造了一个圆。这时,我好奇地问:奇怪了,为什么都不选择皮筋呢?学生很快反应出皮筋
11、有弹性,无法定长。很明显,此时学生能够理性地去寻找与圆的本质属性相匹配的工具,完成创造圆的任务。这时我激发学生思考:不是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甚至“有规矩,不成方圆”吗?为什么这里没有圆规,也能创造圆呢?学生以回形针为例,解释原因:图钉相当于圆规的针尖,确定圆心;回形针长相当于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半径,这样旋转一周就能形成一个圆。学生透过不同的学具与物体操作,看到了圆规的“形”,更看到了圆规的“神”,进一步理解了圆规能画圆的本质。加深对“圆是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这一本质特征的认识。对于学生大胆创新、积极思考的行为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今后还可以用圆进行很多有意义的创作。从而,引出奥运奖牌“同心”,以“同心圆”感悟“同心”的美好寓意。环节四:回顾反思,深化认知最后,引导学生根据板书进行全课的回顾与反思,板书力求清晰呈现半径和直径的特征与关系,揭示圆的本质特征一一“一中,同长”。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本课教学,我紧紧抓住圆的本质特征,联结起动手操作、概念学习、特征探索等内容,以核心理解促认知建构,以简约达成深刻。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思考与建构,请各位专家、老师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