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岩开题报告.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岩开题报告.ppt(17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 数控铝带绕片机的研究与开发数控铝带绕片机的研究与开发 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二、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进度安排二、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进度安排三、设计的特点三、设计的特点四、参考文献四、参考文献 课课 题题 来来 源源 本课题来源于: 哈尔滨市攻关项目:“自动铝带绕片机的研究与开发”。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研究现状概述研究现状概述 80年代初,我国空调、暖通行业从无到有并迅速崛起,由那时全国30几个生产厂经过20几年的快速发展现已达到上万个生产家,由于翅片管是空气冷却器管束上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热交换元件,随着我国空调、制冷业的发展,对翅
2、片管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作为翅片管生产的专用设备,绕片机仅靠进口已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 国外绕片机的发展要早于我国,70年代初期,美国Mcelory公司就已经开始研制绕片机。目前,该公司的绕片机已具备PLC控制的自动化加工功能。意大利C.M.S公司、Alibaba公司等许多国家都在不断研制、开发不同规格的绕片机。 为此,我国各企业,如开封市红日散热器厂、哈尔滨空调机厂等,曾对绕片机的性能和参数进行了一些改进,但这些改进多数都仅限于对机械结构的改进,并没有解决绕片机的自动控制问题,仍满足不了对换热元件的物理结构参数和性能技术参数的要求,技术落后。因此,针对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先进技术,
3、开发数控铝带绕片机是一项具有很大开发潜力的项目,能够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铝带绕片机是生产散热器用翅片管的专用设备,翅片管是指金属外表面绕有连续薄带状的螺旋形金属翅片,利用翅片进行热交换的一种换热元件。这种翅片管是目前国内外一致公认的一种新型高效热交换元件,是先进的节能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机械、医疗、冶金、石油、化工、电站、汽车等行业的热交换器及各种散热器、暖风机等设备上。由于我国现有的绕片机多属于半机械半手工的操作方式,效率低、质量不稳定、规格少、不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对质量、品种和规格的要求,因而对自动铝带绕片机的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本项目开
4、发后的机床功能齐全,使用可靠,通过用可编成控制器PLC的自动控制,可方便的完成不同管径和翅片螺距的绕片加工,实现螺距的无级调整,自动上下料 自动传送加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控制精度,稳定加工质量,提高了企业的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和加工精度、提高传热效率、生产率;节约原材料,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对产品的需求,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是一项极具开发潜力的项目。 经调查,全国使用该设备的企业有约上万家,该设备批量生产后,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进度安排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进度安排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进行机床机械结构、自
5、动上下料装置设计及工艺设计。 确定硬件系统控制结构,硬件组成和操作方法,拟定硬件原理图。 进行结构方案的整体设计。 进行零件的结构设计,零件的受力及运动分析。 整理资料。 1、总体设计调研,进行项目总体方案制定。确定机床的整体方案,拟定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LC)为核心的控制系统。2、机床的结构设计。根据数控铝带绕片机的加工工艺要求,进行机床传动、轧头部分、自动上下料装置等机构的结构设计。3、重点在机械结构方面进行改进,经仔细研究认为提高加工效率的最好方法是改变加工方式,而改变加工方式主要是改进主轴箱的结构,实现一次加工多数量化,在主轴箱中设置两个回转体,实现一次加工两只管提高工效一倍的发式;在
6、提高材料利用率方面,主要是缩短驱动轮与压带盘距离。4、进行机构的详细设计。确定零部件形状、材料和尺寸,并进行必要的强度、刚度、可靠性计算,对零件进行受力及运动分析,完成部分的零件图纸。5、资料整理。 完成毕业论文、设计。预期指标:预期指标:1. 控制方式采用不同电机,利用变频技术,对同一轴的直线和旋转运动进行控制; 2. 工作状态选择:程序管理、参数预设置、PLC 进行编程实现数字控制。 3. 对主轴箱进行全面结构设计,改进加工方式提高加工数量提高加工效率、; 4. 具有铝片螺距无级调速功能; 5. 实现不同直径及长度钢管绕片的自动控制; 6. 实现自动上下料; 7铝片与基管紧密着附,可提高金
7、属的导热系数,换热元件的传热效率提高30%; 8.与开发前的生产装置相比,其生产率可在原基础上提高6倍。另外它可在生产中直接节约原材料15%左右(铝带),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课题的进度课题的进度第一阶段:2004.9月2004.12月 调研、进行总体方案设计。第二阶段:2005.1月2005.12月 进行机床结构及工艺详细设计。第三阶段:2006.1月2006.12月 整理资料和写论文。第四阶段:2007.3月-准备答辩。 设备及经费设备及经费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纪洪波.自动绕线机控制系统的研究.烟台大学学报,1995.12. 陈宇.可编程控制器基础及编程技巧.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8、出版社,19993. 霍孟友等.新型自动绕线机设计.机械与电子,1999.64. 李硕,任俊蜂.PLC控制的偏转线圈水平饶线机.西北轻工业学报,1999.35. 范鹏程.绕线机拉紧装置的改进.中小型电机,2000,27(2)6. 陈南平,顾守仁,沈万慈.机械零件失效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87. 机械设计手册(第二版)上、中、下,化学工业出版社,19788. 第十设计研究院.自动化机构图例.国防工业出版社,1984,99. Intel.8-Bit Embedded Controller Handboook,199910. MITSUBISHI USER MANUAL FOR POSITI
9、ONING CONTROL UNIT E/FX-20GM,三菱电机株式会社,199611.陆晓峰,朱洪生.新型缠绕机.化工机械第24卷第一期,12. Bazergui A Compressibility and compliance of spiralwound gaskets Proc 3rd Int conf Press ,Uess Tech ASME Tokoy April,1997,183-19113.马文锁,郑文杰,李松安.研究 开发39卷第446期,2001,1014.姜印,冯晓明.用PLC技术改造彩电偏转绕线机.西安工程学院学报第20卷增刊,1998,915.程绪琦,张民久,崔宏
10、达.AutoCAD 2004 中文版标准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616.段松屏,储开宇,杜必强.螺旋翅片管高频焊接机床的设计.华北电力大学17.牛晓明,孙立宁,陈刚,曹小燕.高频焊螺旋翅片管焊接过程实时专家控制.自动化技术与应用第21卷第6期,200218.杨自强,陆亚俊.绕片式冷风机霜层分布的理论计算.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第30卷第6期,1997,1219. Effects of Frost On The Heat Transfer Confficient,Taisei Hosoda and Hideo Vzuhashi,HI T ACHI Review20.孙应捷.三用绕片机轧轴结构
11、的改进.石油化工设备,199621.王义杰,李欣,李秀忠.一种智能绕线机的设计.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第19卷第6期,1995,1222.叶先磊,史亚杰.ANSYS工程分析软件应用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923.张喜国.绕线机的设计与分析.丹东纺专学报第9卷第2期,2002,624. SIEMENS公司.SIEMENS S7-200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手册,2002,1025. SIEMENS公司.SIEMENS S7-200应用实例,199726. 扬柳.精密绕线机的伺服系统控制.现代电子技术,2001.827. 皮壮行等编著.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设计与应用实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
12、000,1128. 邹慧君.机械系统设计原理.科学出版社,2003,329. 袁任光.可编程序控制器选用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830. D.V.RUSATO and C.S.GROVE.JR.FILAMENT WINDING New York;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6431.林清安.Pro/ENGINEER 2001 零件设计基础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 32.张一刚等.可编程控制器PLC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化工自动化及仪表第21卷,1993,1233.王宏文等.铝板初轧机PLC自动位置控制系统.冶金自动化,第1
13、8卷第3期,1994,534. W. Hu, A. G. Starr, Two diagnostic models for PLC controlled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 Manufature.-1999.39(12)-197935. David J. Bentley,PLC PROBE,Paper film and foil converter,2001.4(1).-E39-E3936. David Lesaint etc, Dynamic workforce sc
14、heduling for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lc,Interfaces.-2000.30(1).-45-5637.赵元黎,陈文旺.PLC在皮带输煤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1994.438.袁任光.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与实例.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39.王卫兵,高俊山等.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40. ROBERT E.WILHELM J R.著.可编程序控制器手册.郭殿杰,刘青等译.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356-39541Musa J, Bahill A T. Intera
15、ctive verification of knowledge based systems. IEEE Expert J.1993,8(1)。42B. R. Gaines & M .L .G. Shaw .From Fuzzy Logic to Expert Systems J. Information Sciences,1985。43Richard L .Mullikin. A Framework for Real-Time Distributed Expert Systems: On-Orbit Spaceceaft Fault Diagnosis, Monitoring and Control J.N88-16440。44. RSLogix500 Software Procedures Guide (USA, Rockwell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M .May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