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民情日记”写在时代大潮中群众心坎里.docx
《将“民情日记”写在时代大潮中群众心坎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民情日记”写在时代大潮中群众心坎里.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将“民情日记”写在时代大潮中群众心坎里20世纪90年代,在绍兴市下辖的噪州市雅璜乡今石璜镇,基层干部揣着一本日记在田间地头记录民声、惠及民生、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民情日记”自此诞生。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对这一做法予以高度肯定,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04年在噪州调研期间,提出“让民情日记更有生命力,取得更好的实效”。20多年以来,我们牢记嘱托,坚定不移走好党的群众路线,一直不间断拓展“民情日记”传承发展的内涵外延、实践路径、制度机制,推进各级干部访民舍、记民情、想民心、议民事、解民难、帮民富,将“民情日记”写在时代大潮中、群众心坎里。坚守“访民舍、记民情”的出发点,增进群众感情、掌握群众
2、实情。绍兴把“民情日记”作为夯实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推进党员干部身入基层、心入群众,在走门访舍、嘘寒问暖中不间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随着时代的变化,“民情日记”在形式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发生了新变化、呈现出新特点。第一个是从“集中式”到“常态化”转变。“民情日记”发端之初,是由党委政府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近几年以来,我们把“民情日记”和驻村指导员制度深度融合,选派机关党员干部下沉到村,形成民情大走访、民情工作日、民情分析会等制度机制,引领干部“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第二个是从“纸上记”到“线上集”迭代。“民情日记”最初由党员干部一笔一画记在本上。近几年
3、以来,我们顺应新技术新平台发展趋势,不间断创新实践方法和手段,推出了“民情通”“民情微聊”“民情脚印”等应用场景,把群众工作的触角延伸到网络上,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听民意、集民智、解民忧。三是从“小日记”到“大整治管理”跃升。“枫桥经验”和“民情日记”都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好经验。我们把“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要求融入“民情日记”,促进基层整治管理的理念、制度、机制深层次升级,推进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意识、能力、效能全方位提升。站稳“想民心、议民事”的落脚点,顺应民心民意、汇聚民智民力。新时代“民情日记”无论内涵外延如何拓展、形式方法如何变化、手段技术如何创新,其基本立场、本质内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情 日记 写在 时代 大潮 群众 心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