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docx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安庆石化第一中学朱莉教材分析兰亭集序收录在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是魏晋经典的散文,以情动人,以理取胜。学习本课,要重在把握课文的思想情感,理解作者的哲理。研习兰亭集序,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其情理交融的特点。通过梳理和评点,帮助学生领会细节之美。学情分析通过课前学习任务单和资料包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疏通了重要文言字词,基本理解了文章大意,理清了课文思路。本文思想深刻,要指导学生课前反复诵读,熟悉课下注释,挖掘乐极生悲思想背后的“忧患”意识。教学目标1 .通过合作探究,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情感变化;2 .让学生体味作者俯仰古今,千古同悲,思索人类
2、命运的思想高度。3 .通过知人论世,挖掘“乐极生悲”行文模式背后的敬畏生命的深意,引导学生树立珍惜时间、活在当下、积极进取的价值观;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感情脉络,把握“痛”、“悲”的内涵,理解作者“乐极生悲”思想背后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乐极生悲”思想对当下的意义。教学方法多媒体、合作探究、文本诵读、比较阅读、归纳总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在紧张的课堂学习之前,让我们先做几个放松运动:想象自己置身于太空中,先抬头,再低头,抬头为仰,低头为俯。在俯仰之间,你看到了什么?近日,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的意大利女宇航员萨曼莎在社交媒体引用兰亭集序的名句,表达在太空俯仰之间所见所想
3、。兰亭集序“登上”太空,成为世界人民的诗和远方。可见,此序实乃旷世经典。回望一千多年前,王羲之在俯仰之间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二、整体感知,详略得当1 .读课文一二两段,思考兰亭聚会的俯仰之间,“乐”在何处?明确:美景良辰,赏心乐事自然环境的优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人际关系的和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曲水流觞的雅趣:“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2 .除“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课文还有哪些关于“俯仰”的句子?明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第2段)。“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第3段)“
4、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3段)3 .作者在“俯仰之间”的情感有什么变化?找出直接抒情的语句。明确:“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三、合作探究(一)小组合作探究要求:品读文本中相关内容,四人一小组,全员参与,充分交流并将讨论内容记录,按小组分工派代表回答问题,展示探究成果。(二)展示探究成果问题一:读三、四两段。第3段中作者在兰亭聚会之时,俯仰之间,表现了哪些“痛”?明确: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一一生命短暂个体渺小俯仰之间暂得于己,所之既倦,已为陈迹一一外界变幻无法掌控(“俯仰”极言时间之“快”;个体渺小、外界变
5、幻突出“个体之痛”。)师小结:人的寿命长短由自然决定,自然的永恒反衬个体的渺小;赤壁赋有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转瞬间先前喜欢的东西变为旧迹,外界变幻根本不由人控制。快乐有限,而欲望无限,因此痛从中来。(由任务单和之前的师生交流可知,王羲之在一、二两段描写的乐是当下的、感性的体验,即普通人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本能的自得。而这里的“痛”,是由“乐”反思到人生无常,个体渺小。)问题二:第4段俯仰古今,作者“悲”从中来,悲什么呢?其“悲”与“痛”一样吗?师引导:自读第四段,如果说第3段是讨论生命个体的痛苦,那第4段,反思的对象已不仅是个人。明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兰亭集序 教学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