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安庆石化第一中学朱莉教材分析兰亭集序收录在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是魏晋经典的散文,以情动人,以理取胜。学习本课,要重在把握课文的思想情感,理解作者的哲理。研习兰亭集序,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其情理交融的特点。通过梳理和评点,帮助学生领会细节之美。学情分析通过课前学习任务单和资料包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疏通了重要文言字词,基本理解了文章大意,理清了课文思路。本文思想深刻,要指导学生课前反复诵读,熟悉课下注释,挖掘乐极生悲思想背后的“忧患”意识。教学目标1 .通过合作探究,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情感变化;2 .让学生体味作者俯仰古今,千古同悲,思索人类
2、命运的思想高度。3 .通过知人论世,挖掘“乐极生悲”行文模式背后的敬畏生命的深意,引导学生树立珍惜时间、活在当下、积极进取的价值观;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感情脉络,把握“痛”、“悲”的内涵,理解作者“乐极生悲”思想背后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乐极生悲”思想对当下的意义。教学方法多媒体、合作探究、文本诵读、比较阅读、归纳总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在紧张的课堂学习之前,让我们先做几个放松运动:想象自己置身于太空中,先抬头,再低头,抬头为仰,低头为俯。在俯仰之间,你看到了什么?近日,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的意大利女宇航员萨曼莎在社交媒体引用兰亭集序的名句,表达在太空俯仰之间所见所想
3、。兰亭集序“登上”太空,成为世界人民的诗和远方。可见,此序实乃旷世经典。回望一千多年前,王羲之在俯仰之间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二、整体感知,详略得当1 .读课文一二两段,思考兰亭聚会的俯仰之间,“乐”在何处?明确:美景良辰,赏心乐事自然环境的优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人际关系的和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曲水流觞的雅趣:“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2 .除“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课文还有哪些关于“俯仰”的句子?明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第2段)。“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第3段)“
4、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3段)3 .作者在“俯仰之间”的情感有什么变化?找出直接抒情的语句。明确:“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三、合作探究(一)小组合作探究要求:品读文本中相关内容,四人一小组,全员参与,充分交流并将讨论内容记录,按小组分工派代表回答问题,展示探究成果。(二)展示探究成果问题一:读三、四两段。第3段中作者在兰亭聚会之时,俯仰之间,表现了哪些“痛”?明确: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一一生命短暂个体渺小俯仰之间暂得于己,所之既倦,已为陈迹一一外界变幻无法掌控(“俯仰”极言时间之“快”;个体渺小、外界变
5、幻突出“个体之痛”。)师小结:人的寿命长短由自然决定,自然的永恒反衬个体的渺小;赤壁赋有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转瞬间先前喜欢的东西变为旧迹,外界变幻根本不由人控制。快乐有限,而欲望无限,因此痛从中来。(由任务单和之前的师生交流可知,王羲之在一、二两段描写的乐是当下的、感性的体验,即普通人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本能的自得。而这里的“痛”,是由“乐”反思到人生无常,个体渺小。)问题二:第4段俯仰古今,作者“悲”从中来,悲什么呢?其“悲”与“痛”一样吗?师引导:自读第四段,如果说第3段是讨论生命个体的痛苦,那第4段,反思的对象已不仅是个人。明确:
6、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一一感慨人生苦短一一个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一一昔人、今人、后人一一全体(由“个体之痛”到“千古同悲”。)师小结:无论高官抑或平常百姓,生命最终都要走向尽头。从俯仰天地到俯仰个体,再到俯仰古今,王羲之的情感从“极视听之娱”到悯人悲天,其“悲”已经从个人之“痛”,上升为人类命运之“悲”。四、思维拓展问题三:俯仰古今,如何理解王羲之等古代文人笔下“乐极生悲”的思想?1 .从兰亭之乐到千古同悲,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集中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常见的一种抒情模式一一“乐极生悲”。2 .启发一:我们高中课本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
7、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启发二:如何看待“乐极生悲”的意义?(小组发言,表达本组观点。)明确:“乐极生悲”看似消极,其实充满思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鼓励学生交流不同意见。(补充:看名家谈“乐极生悲”的意义:播放视频一一国学大师曾仕强在百家讲坛中谈易经片段。乐极生悲亦是居安思危,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启发三:回望历史,知人论世。其人:王羲之虽出身于门阀大家琅坊王氏,但七岁丧父,对其成长影响颇大。他任职期间,社会动荡剧烈。永和九年任会稽内史期间,王羲之与顶头上司王述积怨很深,多次被羞
8、辱。兰亭集会两年后,王羲之终于无法忍受,发誓不再踏入官场。其时: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的一个时代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彩色的一个时代。一一现代美学家宗白华(补充:播放视频一一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谈动荡的魏晋时代。)J世人处世态度:“一死生齐彭演。”t羲之的处世态度:“死生亦大矣。”启发四:生命短暂,王羲之是怎样对待有限的生命呢?明确: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目的即“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读一读)
9、。以此来启发时人和后人,不要让生命轻易逝去,以立言的方式,通过文章传世,实现自己的价值。五、课堂小结师引导:请你用一句话来小结王羲之的“乐、悲、痛”的意义。乐极生悲是王羲之O例:乐极生悲是王羲之对生死的敬畏与看重。乐极生悲是王羲之博大胸襟的体现。(小组自由交流发言。)师小结:乐极生悲不是王羲之为生命流逝而悲,而是有识之士在俯仰天地、人生、古今时难能可贵的自省。王羲之“痛”与“悲”,都是他对生命的看重,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执着努力。“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一一史铁生我与地坛展示近日神州十四号乘组在太空拍摄祖国大地的壮美
10、照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给后来人的启示,跨越千年,值得我们慢慢体悟。六、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并准确默写全文。2 .选做题:对“死生亦大”的思想你怎么看?请结合自身写一篇随笔,400字左右。附:板书设计兰亭集序王羲之俯仰乐一一当下乐极生悲一痛一一个体反思.悲一全体死生亦大教学反思魏晋时期,文坛上流行辞藻堆砌之风,兰亭集序却堪称清流,言辞精致又生动淡雅,主题深刻而发人深思。在课前预习中,结合注释和单元介绍,通过分发学习任务单和资料包,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自主疏通文章大意,并在早读进行检测。本节课,在梳理行文思路、情感脉络的基础上,把课堂重点放在“痛”与“悲”的内涵及“乐极
11、生悲”意义的理解上。从教学过程看,本节课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课堂效果良好。1 .巧妙地以“俯仰”一词为学习切入点,帮助学生快速理清行文思路和情感脉络;2 .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展开生生互动,注重师生互动,学生合作学习氛围较浓;3 .立足于文本,以齐读课文、品读精句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情趣与理趣;4 .对“乐极生悲”内涵的理解,以畅所欲言的形式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允许有不同声音,引导学生树立活在当下、珍惜光阴、髀厉奋发的价值观;5 .以名家解读帮助学生体味作者俯仰古今,千古同悲,思索全体命运的思想高度,挖掘“乐极生悲”行文模式背后敬畏生命的深意;6 .课上,我注重温故知新,通过联系以往所学古诗文,使学生加深对本文的理解,又以知人论世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王羲之儒道思想矛盾冲突的内在价值观。不过,虽然为上课做了充分的备课,但很多知识依旧没有时间在课上展现。对王羲之儒道思想的矛盾统一,迫于课堂时间有限,没有深入挖掘;课上关于乐、痛、悲的解读,“乐极生悲”的省思,分别花了半节课时间,以至于本文景中含情的写景手法没时间和学生去品析。另外,在鼓励学生思考的引导方式上,远未达到循循善诱的境界。今后还要多多钻研,以更加从容不迫的教态、有容乃大的情怀、辩证开放的态度与学生共同探究语文学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