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备课素材.docx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备课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备课素材.docx(4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内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第一目与第二目、第三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分别介绍青铜器与甲骨文;第二目与第三目之间也是并列关系,分别介绍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三目内容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辉煌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构成了本课的主干知识。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本课重点内容之一。教材从青铜器的用途、功能、制作工艺三个方面叙述。青铜器的用途、功能这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现有的器皿,激发学生对夏、商、西周时期器皿的探究兴趣,结合课文中的“相关
2、史事”,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功能,认识到青铜器作为礼器,其数量反映了当时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差异。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这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手段,如多媒体投影图片、视频资料、实物等,使学生初步了解青铜器的特点及其冶炼过程,认识青铜器制作的高超工艺。这部分内容学习完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归纳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进一步加深对这一时期中国灿烂文明的理解。教材中以“甲骨文记事”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两个目来叙述有关甲骨文的内容,教师可以将二者合并为“甲骨文”一个内容。这个部分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内容,其中“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是难点。甲骨文记事这一部分,教材讲述了甲骨文的发现、地位和影响。教
3、师可以展示一些甲骨文字例,指导学生辨识,以激发学生对甲骨文的探究兴趣。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中的“相关史事”,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甲骨文的发现经过。教师要强调两点:一是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二是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这一部分,教师可以结合现代汉字结构和课文中的甲骨文字形举例,与学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到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使学生明确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1 自我体验法。设问:假设你是博物馆的文物讲解员
4、,你会怎样向参观者介绍这件文物(如司母戊鼎)?请写出简介,不超过80字。哪位同学愿意自告奋勇做讲解员?2 图文解读法。本课教材内容中给我们提供了几幅工艺精美的青铜器作品,这充分体现了夏、商、西周手工业的高度发展。观察司母戊鼎,感受其高超的工艺,多方位观察青铜器图片,感受其工艺的精美,进一步认识到青铜器的多样性和分布范围的广泛性。3 模拟练习法。举办比赛,学写甲骨文。可先对照甲骨文字形举例摹写,然后,在网上搜集有关甲骨文的图片,开展摹写活动,最后在班级中组织评比。图片导入通过展示上面的三幅图片,介绍我国古代生产工具的演变。结合前两幅图片提问我国使用相关工具的远古居民。最后通过第三幅图片过渡到青铜
5、器,介绍青铜时代的到来,由此导入新课。文物导入播放视频步入商代文明的殿堂。设问:看完这个视频,同学们想了解什么?学生回答:我想了解商代的文明都有哪些?商代为什么能创造这些文明?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成语导入教师提问:你能举出汉语中有关“鼎”的成语并解释其含义吗?教师通过列举有关“鼎”的成语并解释含义,导入新课。如:一言九鼎: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极有分量,能起很大的作用。鼎足之势: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大名鼎鼎:盛大的样子,形容名气很大。三足鼎立: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革故鼎新:旧指朝廷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
6、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力能扛鼎:形容气力特别大,也比喻笔力雄健。知识点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教材P25)1-青铜时代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0005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1600年;转变期指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由原来的礼乐兵器(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2司母戊鼎司母戊鼎又称司母戊大方鼎,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是迄今
7、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千克,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铸造的。鼎耳分铸器身铸型司母戊鼎的发现者是住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的吴培文。1939年3月初的一天,吴培文和吴希增在野地里发现了司母戊鼎的埋藏痕迹,于次日集合了40多人将鼎挖掘出土。时值全民族抗战期间,吴培文将宝鼎埋在自家院中,但很快走漏了消息,日本的宪兵队、铁道警备队、皇协军共100多人企图夺鼎。吴培文见势带着司母戊鼎躲臧起来,日本人没有得到鼎就离开了。后来,北京有名的大古董商肖寅卿以20万大洋买到了司母戊鼎但要求将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备课素材 青铜器 甲骨文 备课 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