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家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1117.docx
《2016年国家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111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国家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1117.docx(8页珍藏版)》请在优知文库上搜索。
1、2016年国家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1117(总分:1.00,做题时间:120分钟)申论1.一、注意事项1 .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2 .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二、给定资料1 .“近代以来,受西方观念的影响,大家喜欢谈法制、民主,这是值得肯定的,这属于政道。”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梁涛告诉半月谈记者,除此之外,治国理政还有另一层“治道”。即便是在同样的制度下,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效果也是不一样的。传统思想在“治道”方面有着深刻的智慧。“为政以德”“仁政”“王道”等思想至今仍不褪色。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主任、上海市社科联常委俞吾金指出,中国传统主流政治思想立足性善论,推行仁政
2、,建立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秩序。“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其中心思想就是要求当政者以仁心行德政仁治。否则,暴力、峻法、霸道之下,社会将永无宁日。孔子讲仁,仁主要是作为道德概念阐说的,孟子讲“天子不仁,不保四海,卿大夫不仁,不保寺庙”,仁开始上升到政治普遍原则。在汉代以后的两千多年中国政治文化里,仁都是一个主导政治行动的基本原则。实录唐太宗治国理政言行的经典文献贞观政要强调,以仁为本,仁义为首,仁义成为社会政治最基本的价值。中国传统政治历来推崇以德为主的国家治理模式,其对立面就是以刑治国,强调政令、刑罚的作用,忽视道德的作用,这是儒家坚决反对的。“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将道德和法律相结
3、合治理国家是中国传统政治的鲜明特色,影响深远。孔子强调礼治,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荀子则明确提出并阐述了礼法并施的思想,提出“隆法重礼”“法礼兼用”。西汉时期,董仲舒进一步明确“德主刑辅”,突出强调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重要工具,辅之以刑罚。“综观中国发展史,中国的政治不单独强调法治,也不孤立地讲德治,在这两者之间还有一个礼治,因此中国过去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姜义华看来,中华政治文明的特征是法治和礼治结合,德治和刑治并行;礼治是防患于未然,刑治是辅助性补充,共同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2 .和是儒家的精义。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
4、和”已经发展成为儒学的理想人格观、审美观、世界观等,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儒家政治文化尤为强调和谐、合作、包容,注重从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主张、不同的诉求中寻求共同的利益交汇点,“统天下者当与天下同心”。与儒家尚中和类似,道家治国思想强调“知止”,反对权力的滥用和为政者的妄为、强制;其核心思想是遵道而行,自然无为,以道治国。这些政治智慧有助于协调不同政治集团和各个社会阶层的利益,化解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推进社会的安定和谐。宋代讲儒家治世、佛家治心、道家治身,其实道家在治国治世方面也有智慧贡献。”道家的治国主张立基于自然、无为、不争的哲学智慧,它以天地自然
5、为坐标,将养生与治国紧密相连,从天人和谐、社会和谐以及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来思考问题,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政治集团的某些局限,成为一种富有普遍性的管理之道。”前不久完成国家社科项目“道家治道及其践行研究”的吕锡琛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称,道家治国思想在历代政权中都有体现,汉、唐、宋、明、清等朝代创建者多从道家治国思想中寻求善政之资,而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洪武之治等盛世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在于为政者吸收道家治国之道,与儒家治国之道互补共促。墨家亦崇尚和为贵。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中心教授朱大可认为,墨家所说的“兼爱”,无论是家人友人亲人还是陌生人,都一视同仁。墨家主张“非攻”,即和平,这也是我们
6、在国际社会上的重要主张。在冲突加剧、硝烟四起的当今世界,中国传统“和文化”内政外交思想甚至被外国不少政治家关注和践行。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对立互补、宽容不苛、守柔不争等主张不失为反对战争、化解难题的良方。2011年,连任联合国秘书长的潘基文亦在就职演说中援引老子“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名言,表示将用老子这一思想践行联合国宪章时代精神,与各国一起共同应对当今世界的挑战。有专家认为,在强调和谐的基础上,儒家传统政治文明崇尚“合”,强调统一性,在国家的层面就是统一而不能分裂,它最高的表现就是天人合一,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3 .传统治国思想认为,治国理
7、政的根本在于德性。”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都要求正己修身,端正自己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是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就官德或政治道德而言,儒家有大量垂教。“德惟善政”“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都谆谆告诫政治的道德内涵以及从政者的示范作用。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胡治洪认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实行何种政体,人类政治永远需要道德内涵,传统政治道德论有益于提升当今官员的思想境界,培养其爱民、勤政、廉洁意识,自觉反对“四风”。与“为政以德”相关联,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强调政治责任感,充满
8、忧患意识。周易最早提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思想,后来不少思想家、政治家发展了类似观点,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居安思危”思想使得历代执政者重视汲取历史经验教训,不断追求良政善治,而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官员同样忧国忧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贞观政要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如何选拔有德之士,历代吏治积累了完备的察人、选人、用人制度。从“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到“公生明,廉生威”,从“选贤与能”到察“孝廉”、举“贤良”,都在彰显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导向。4 .尚书日“民为邦本”“政在养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6 国家公务员 申论 模拟 试卷 1117
